“警情同比下降50%,12345投诉单同比下降31%,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超96%”——常州高新区世茂香槟湖小区这份亮眼的治理“成绩单”,不仅标志着这个总户数超8000户的“城市巨舰”成功摆脱“热搜小区”标签,更成为常州高新区公安以点带面、全域推广“互联网+社会共治”模式的鲜活样本。如今,以世茂香槟湖的治理实践为蓝本,常州高新区公安从队伍建设、数字工具、场景应用三个维度发力,将“共治经验”辐射全区,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全面跃升。
建强“联动队伍”: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世茂香槟湖的治理蜕变,首先得益于一支高效联动的共治队伍。”常州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河海派出所教导员陈果介绍,面对小区复杂的治理难题,河海派出所牵头组建由民警、社工、物业管家构成的“治理联盟”,并发动160余名退休党员、热心业主、商铺经营者组成志愿者队伍,形成“专业力量+社会力量”协同作战的格局。在今年8月的一起轻生救援事件中,三方力量5分钟内集结,8小时不间断排查,成功将当事人从生死边缘拉回,这正是队伍联动效能的生动体现。
目前,常州高新区分局将这一经验向全区推广,逐步构建起“分层负责、全域覆盖”的队伍体系。在分局内部,明确“基管中心统筹—业务警种牵头—派出所落地”的三级职责链条,确保指令传达高效畅通;在外部,整合学校、村(社区)、企业等多方资源,将世茂香槟湖的“志愿者动员模式”复制到全区,组建起1200人的社会共治队伍。同时借鉴世茂香槟湖“红包奖励、评优表彰”的激励方式,对参与巡逻防范、矛盾化解的共治力量给予正向激励,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如今,从小区楼道的隐患排查到街头巷尾的治安巡逻,随处可见‘公安+志愿者+行业主体’的联动身影,彻底改变了过去基层治理‘公安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常州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副局长王安东如是说。
激活“数字引擎”:从“经验治理”到“精准施策”
“扫码就能反映问题,第二天就有人上门解决。”世茂香槟湖居民口中的“共治码”,是小区治理的“数字钥匙”。通过张贴“共治码”,居民可随时上报矛盾诉求,后台实现 “群众上报——网格分办——多方联动——结果反馈”闭环管理,累计处理诉求151条,92.7%实现就地化解。
“这一数字工具的成功应用,成为我们在高新区全域推广的核心抓手。”王安东介绍,他们依托“互联网+社会共治e起做”平台,将“共治码”的应用场景从世茂香槟湖的矛盾调解,拓展到流动人员登记、风险隐患排查、从业人员管理等多个领域。通过制定《共治码管理应用规范》,统一“制作——发放——使用”标准,确保全区“共治码”规范统一、功能协同。
与此同时,建立“活跃度动态监测”机制,借鉴世茂香槟湖“高效处置”的经验,对全区16个“僵尸码”“冷码” 督促整改,10个整改无效的及时撤码,确保“码”尽其用。借助“共治码”收集的数据,高新区分局还搭建刑释、前科、在逃等5个研判模型,在世茂香槟湖试点中比对出14名重点人员并落实管控,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区派出所推广,实现基础要素“精准管控、动态补盲”。
创新“场景应用”:从“通用模板”到“精准适配”
“世茂香槟湖根据自身‘商住一体、业态复杂’的特点,将‘共治码’与小区治理需求深度结合,推出‘油烟扰民调解’‘物品遗失求助’等个性化应用,让数字工具真正贴合群众需求。”高新区分局治安防控大队基础管控中心负责人潘婷介绍,他们以此为启发,在全区推行“通用场景+特色模块”的场景建设模式,让“共治码”成为适配不同治理场景的“万能钥匙”。
在通用场景层面,常州高新区分局搭建从业人员申报、刀具购买登记、警校“共育护苗”等基础模块,实现全区范围内人员信息、风险行为的统一管控;在特色场景层面,鼓励各派出所借鉴世茂香槟湖的“个性化适配”思路,结合辖区特点搭建专属模块:新桥派出所针对高校集中的特点,开发“高职院校管理模块”;百丈派出所聚焦重点地区整治,推出“隐患排查上报功能”;小河派出所围绕场所管理,搭建“准入登记系统”。
目前,常州高新区分局已建成个性化模块298个,推动风险隐患自排率同比上升13.6%。同时,复制世茂香槟湖“24 小时响应”机制,在全区推广“民意码上说”“督导问效” 模块,收集群众诉求1025次,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共治码”既管“大事”也办“小事”。
“从世茂香槟湖的‘点上突破’到全区的‘面上开花’,常州高新区分局以‘共治队伍’为基石、‘共治码’为抓手、‘场景创新’为路径,成功构建起多元参与、数字赋能、精准高效的社会共治新格局。”常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公安分局局长陈文明说。
来源:江苏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