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封由武进县公安局发起的倡议书,催生了全省首个县级见义勇为组织的雏形。三年后,“武进县见义勇为基金会”正式成立,60万元初始基金、5人团队,在太湖畔播下善治的种子。三十年的发展时间,武进将一纸倡议书写成一部“制度护善、全民向善”的县域治理史诗,全面构建起“基础夯实、表彰有力、保障暖心、宣传浸润、治理融合”的善治生态。期间,四次获评“江苏省见义勇为先进集体”,连续13年蝉联市级先进荣誉,全省见义勇为工作现场会两次在这里召开。
基础建设:从“破冰首创”到“全域覆盖”
1995年,《武进县见义勇为基金会章程》落地,确立“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的治理框架,成为全省县级基金会标杆。2003年,基金会完成省级法人注册;2021年获评中国社会组织3A等级;2024年获批省属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法治化进程持续深化。同时,见义勇为工作向基层网络延伸,2012年起,全区设立33个见义勇为工作站,覆盖派出所、交警中队等基层单元。2017年,又设立见义勇为工作室,辐射到135个警务室。2019年在全市启动“示范工作站、工作室”创建活动下,又细化实施细则,推动服务下沉至网格末梢。2021年区基金会获评中国社会组织3A等级;2024年获批省属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再上新台阶。
表彰奖励:让每一份勇气都有回响
行业组长张志康挺身与持刀徒搏斗英勇献身,务工人员潘志华三闯火场救出幼童,肺癌术后的王华生单肺托起落水儿童……从1995年首次表彰的36名英雄,到目前单笔最高奖金达5万元,2180个受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的名字,如繁星缀满武进的夜空。数字见证善行温度,三十年间,区基金会共累计表彰见义勇为人员、治安积极分子、物业服务从业人员、辅警等4.45万人次等,发放奖金2970.47万元。湖塘镇商会以设立28万元专项基金为支点,首创“见义勇为1:1配套奖励”政策,形成“政府表彰+社会激励”双轮驱动模式,自2012年制定奖励机制以来,累计奖励241人,发放奖金50万元,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为新时代基层德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优抚抚恤:织就“全生命周期”保障网
正义需要回响,更需要托底。从“医疗绿色通道”到“烈士子女助学”,区基金会依托市基金会,构建起“一朝勇为、终身无忧”的覆盖伤残抚恤、金秋助学、免费体检、健康疗养、救助慰问等优抚措施的市区两级全方位制度保障体系,成为勇者卸下后顾之忧的温暖臂膀,让英雄“有荣誉、有尊严、有保障”。跨域书写“山海共义”,2020年起与贵州黎平、海南陵水签订帮扶协议,累计捐赠60万元,资助见义勇为家庭脱贫就学。
宣传弘扬:从“道德叙事”到“文化基因”
区基金会把道德建设植入城市肌理,擦亮“义勇之城”的精神底色,为探索新时代弘扬社会正气提供有效途径,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的地方实践范本。2013年始,区见义勇为基金会打造《龙城正气歌》文化品牌,通过组建志愿者合唱团、开展“三进”文艺演出的鲜活形式,联合区政府、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连续三年举办表彰大会,累计表彰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30名,以每场2500多人的观摩规模形成强大示范效应,创新构建“文艺熏陶+典型引领+全民参与”三位一体的宣教模式;2018年,又探索在商业综合体以“快闪”的形式开展宣传,2024年升级后的“见义勇为主题公园”日均接待访客近万人。
融入治理: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治”
见义勇为,不仅是个人壮举,更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见义勇为进网格”覆盖全区11个镇(街道)986个网格,物管员、保安员、快递员化身“平安哨兵”;2023年,见义勇为工作助力平安武进汇聚起强大的民间力量,“双悦”联盟、反诈“蓝联盟”、“守望者”联盟、嘉安“义”警等一大批“常安联盟”队伍涌现,社会治理一线跃动“平民英雄”身影;至2024年,见义勇为工作站、工作室累计上报有效线索2.3万条,基层治理触角全面激活。
结语:三十而立,向新而行
从1994年一纸章程破冰,到如今“制度护善举、宣传扬正义、全民共参与”的善治生态,武进见义勇为基金会用三十年证明:制度的温度,在于让凡人善举不被遗忘;文明的高度,在于将点滴勇气铸成改变社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