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政法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常州精神,全面深化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连续4届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创成“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省唯一连续三次捧得“长安杯”,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执法工作的满意率多次排名全省第一,市委政法委获评“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常州市政法系统坚决筑牢法治之“魂”,制定落实加强全市政法系统政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开展《政法工作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建立健全“协管”“协查”等制度机制,推出“龙城天平”“常有护法”等一批融合党建服务品牌,党的领导更加有力。
持续彰显法治之“力”,组建全省首个社会风险研判处置中心,健全风险防控、区域稳评、多元解纷、合成打击等机制,反诈宣传信息知晓率全省第1,扫黑除恶斗争多项指标位于全省前列,社会环境更加安定。
注重凝聚法治之“势”,制定法治常州建设规划,印发《法治保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关于服务保障新能源之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在归并涉企检查、规范涉企执法、严打涉企犯罪等方面持续发力,高质量推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八五”普法等工作,法治保障更加完善。
切实增强法治之“效”,加强市区镇村四级综治中心联动建设,实施“精网微格”提升工程,在全省率先推行社会治理创新重点项目绩效管理模式,见义勇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等典型经验在全国会议上推广,基层治理更加趋优。
不断夯实法治之“基”,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等主题教育,定期组织政治督察和纪律作风督查巡查,开展“树典型、学先进”“跟班先进找差距”等活动,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队伍素质更加过硬。
8月29日,“辉煌十四五 政法显担当——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江苏实践”主题新闻行动采访组对常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于贵平进行了采访。
全力推动法治化
营商环境建设
记者: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实践,是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常州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于贵平:常州市政法系统厚植“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将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市政法工作牵引性工程,去年以来连续两年出台年度行动方案,组织开展涉企刑事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综合保护等行动,109条护企举措落地见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一是抓依法,保障经营主体安心经营。严厉打击涉企犯罪,2024年以来破获涉企经济案件220起,挽回经济损失1.95亿元。精心制作《警惕伸向企业的“黑手”》涉企案件防范宣教片,组织3.2万家企业、6.9万人观看。对全市64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开展商业秘密保护“体检”,出台立案追诉证据指引,打破“无鉴定报告不受案”惯例。开展虚假诉讼、恶意诉讼专项打击惩治活动,建立异地对我市企业、企业家办案协作审核机制,统一由市公安局扎口审核,严防被趋利性执法。二是抓增效,帮助经营主体纾困解难。高效推进破产重整,助力21家企业脱困重生。推行“阳光冻结”“诉讼保”等方式,全市38家企业免保额度达3.3亿元。实施企业信用修复专项工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予以信用修复。推动“龙城e诉中心”入驻区镇两级综治中心,建立46家商会商事调解组织。三是抓服务,提升经营主体满意程度。实体化运行7家重点产业园区综合警务服务中心、11家重点企业驻企综合警务服务站,面向1307家重点企业选派优秀干警担任警企联络员。全省率先出台经济犯罪案件受立案工作意见,建立经侦、法制“双审”制度。深化派出所“综窗”建设,实现镇(街道)全覆盖,提供涉企服务事项“一窗办理”。创新打造全省首个新能源汽车业务办理“绿色通道”,推出“新能源车新车地跑”“动力锂电池夜间运输”等措施。
全面落实维护
社会稳定责任制
记者:随着中央《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规定》及省实施办法发布施行,新形势下党对维稳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请问市委政法委在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于贵平: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委政法委以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为契机,坚持牵头抓总有目标有计划、统筹协调有方案有行动、督办落实有标准有措施,苦干实干带头干,确保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是扭住责任落实这个龙头。以学明责,加强对中央《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规定》和省实施办法的学习宣传,推动将《规定》学习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等重要内容。以制定责,制定落实《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任务清单》,用好联合研判会商、稳定风险评估、舆情提级处置等机制。以督压责,组织开展“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推动维稳措施落实到最基层。二是锚定专项治理这个关键。扎实推进“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制定《“A”级事项闭环管理意见》,落实研判界定、交办提示、事项办理、跟踪督办、评估复盘等机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在全省首推硬隔离防护设施集中排查建设工作,排摸重点单位、场所、部位2352个,安装升级硬隔离防冲撞设施2180个,相关经验在全省会议上交流。三是狠抓综治中心这个重点。召开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会,对照中央政法委“意见”和“工作指引”,全市7个区级、63个镇级综治中心全部建成运行,全域推广“儒林实践”,综治中心知晓率居全省前列。建立多发性矛盾分诊解纷、重大矛盾清单管理等机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率、调解率、解决率“三率”攻坚提升行动,高效化解了一批突出风险。依托公安智慧警务生态体系建立全市矛盾风险数据库,搭建“一人多诉”“态势预警”等实战模型。
全心做好
相关群体服务管理
记者:据了解,近年来常州市政法系统持续加强相关群体服务管理,特别是聚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治理“深耕细作”,全方位筑牢守护之堤。请您重点介绍一下常州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
于贵平:常州市政法系统高度重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和关爱保护工作,创新实施“管、教、打、压、宣、联”系统治理模式,探索开展涉案重点未成年人结对帮扶,推进专门学校建设落地,全力压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方面,除患于已然。制定《关于对监护人依法开展训诫的指导意见》,联合公、检、法、司出台全省首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侵权责任民事追偿工作意见》,引导被害人对监护人开展民事追偿,提高“监护不力成本”,落实家庭监护责任。成立市级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2022年底率先探索建成全省首个专门矫治学校(武进阳光教育培训中心),新建“智帆”专门学校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深化重点未成年人结对帮扶,建立以政法干部、社区民警和村(社区)工作人员、心理工作者及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的“2+2+N”结对帮扶模式。出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办理指导意见》,要求涉未成年人案件全部进执法办案中心办理,专人专职负责。坚决深挖未成年人案件背后犯罪生态,阻断收销赃等利益链条。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巡防力量投放,加大未成年人夜间游荡社会面、扎堆聚集等可疑情况的盘查力度,持续开展“拉车门、拔钥匙、关门锁”行动,压降街面侵财警情。另一方面,防患于未然。用好“公安社会动员体验中心”“禁毒教育基地”等阵地,常态开展禁毒、防拐、防性侵、防电诈等法治宣传。结合本地典型案例拍摄安全教育片22部,分批组织全市130万余学生家长集中观看,提升广大学生珍爱生命、敬畏法律意识。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在网格中组建“社工+志愿者”模式的“儿童观察员”队伍,走访排查网格未成年人基本情况,对失学、辍学等无业、失管未成年人重点群体加强跟踪分析、动态管理,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推动社区开展临界干预。加强场所监管和治理,深化“护苗”专项整治行动,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全链锻造
过硬政法铁军
记者:政法队伍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常州政法队伍满意度多次位列全省第一,请您介绍一下常州政法系统在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于贵平:近年来,常州市政法系统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警,聚焦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素质强警、从优待警“全链条”发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铁军。创新打造“砺心讲堂”品牌,深入实施政治工作行动计划,举办全市政法领导干部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班、镇(街道)政法委员培训班等,年均开展各类学习活动500余场次、覆盖干警1.5万余人次。探索政治督察和市委巡察同题共答,邀请第三方开展政法队伍满意度调研和政法服务窗口明察暗访,深化全警“实境式”警示教育,排查整改违反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等顽瘴痼疾。制定、落实“十四五”全市政法人才发展规划,全省公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数量全省最多,“全科式”检察官助理培养等做法全省推广,去年以来,全市政法系统获国家级表彰60余项、省级表彰220余项。开通运行干警子女“寄学中心”、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每年举办干警荣退仪式,590名干警入选市级英模库,全市政法系统涌现出陆旭东、黄文娣、高正、刘丹等一批全国先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下一步,常州市政法系统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锚定“走在前、做示范”目标,持续深化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既大处着眼抓全局、又小处着手抓细节,在具体深入上下功夫,推动全市政法工作不断提质增效,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