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错后的愧疚后悔到静下心来练字,需要几步?高文新的答案是:一堂书法课。52岁的高文新是我市知名书法家、熹平美术馆馆长,加入武进区司法局艺术矫治志愿者队伍一年多。
“不小心犯下错误,感觉人生一片灰暗,跟着高老师上课后引发了我对书法的兴趣,我每周自己在家也写3次毛笔字。”参加书法矫治课程的学员、社区矫正对象小刚(化名)说,他会继续努力,“写好”自己的人生。
“能够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在横竖撇捺间找到内心的安定与自我重建的可能,于我而言,这与日常教学同样有意义——职场不只是谋生的舞台,也是回馈社会、传递温暖的桥梁。”高文新说。
一堂特殊的书法课
今年7月,武进区司法局联合牛塘司法所组织辖区内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笔墨润心 书写新生”主题书法艺术矫治活动,而主讲老师就是高文新。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能让大家平心静气、沉淀思绪。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在墨香中感悟人生,重拾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开场白后,高文新从基本的执笔姿势、运笔技巧讲起,结合楷书、隶书特点进行示范教学。
在他的指导下,学员们纷纷拿起毛笔,在宣纸上认真临摹。从笔画颤抖、结构不稳,到逐渐找到感觉。“横平竖直”不仅是书法的要求,更像是人生的准则,社区矫正对象、学员陈某感慨道:“平时心里浮躁,练字的时候真的能静下心来,感觉心态平和了许多,也更深刻体会到了遵守规矩的重要性。”
学员们的变化,高文新也看在了眼里。开始,大部分学员的字迹都是“龙飞凤舞”,慢慢地开始注意“横平竖直”,课程结束的时候,很多学员有意识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字体表示要坚持练习。有一名学员,认认真真书写了20多页还意犹未尽。课程结束的时候,高文新向每位学员赠送了一套“文房四宝”,并鼓励他们继续练习写出自己的风格。
牛塘司法所所长张晶
这次艺术矫治活动,是我们对教育矫治方式的一次创新尝试,希望通过书法艺术形式,为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作品展览
在湖塘花园街广电路十字路口、湾里小区边上,这里曾经是一个闲置地块。如今,已经变身集展览、教育、沙龙、茶道、咖啡于一体的下沉式文化艺术公共空间。这就是熹平美术馆,创始人是高文新。走进熹平,书香、墨香扑面而来,近1000平方米的美术馆,空间感足够强。色调是黛色与雪色的碰撞,恰如水墨晕染。流水入户,移步换景,随处可见充满文化意蕴的巧思。
今年初,一场特殊的艺术作品展览在这里举行,展出社区矫正对象作品70余件、指导老师作品30余件,涵盖书法、麦秆画、留青竹刻、陶刻等多个艺术门类。学员小刚(化名)很高兴地带来了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这次展览就是搭建一个让社区矫正对象展示自我、实现自我重塑的平台,我们很高兴承担这样一个社会责任。”高文新介绍。
在展出的作品中,书法笔锋刚劲有力,麦秆画质朴精巧,留青竹刻细腻入微,陶刻古朴厚重……不仅能看到艺术创作在闪光,更能看到社区矫正对象的成长。很多参观者表示,通过这次展览,对社区矫正工作有了更深认识,也消除了偏见。
一位参与展览的学员感慨道:“在学习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也明白了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创造美好的事物。”
“我在他们眼里看到了光亮”
“熹平是我空闲时间最喜欢的去处,下沉广场中央有个大天井,对面是一间咖啡吧。馆里有多功能展厅,里面展现各种文创产品,经常举行各种书画展览。”最近,参观着馆内最新的展览,社区矫正对象小刚回忆起了过往,当时的他因为一时激动犯下了错误,之后整天憋在家里,生活一片灰暗。
“那时候,司法所安排我去参加书法课,我并不是太想参加,觉得是一个负担。”让小刚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带着情绪去上课后,从一开始的拘束,到和高文新等老师们越聊越投机。写完字后,他急着要去上班,打心底里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他(小刚)现在为了生活而奔忙努力,和过去犯错的自己彻底告别,而且他的书法进步也很快。”小刚的变化,让高文新感到欣喜。
自去年7月,武进区司法局启动了“艺润新生”艺术矫治项目,在熹平美术馆、苏宁影城(武进店)、常州麦秆画剪贴技艺研究院、留青竹刻艺术馆等4个矫治基地及嘉泽社区矫正分中心开展课程。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艺术矫治项目成效可喜。心理测评数据表明,参与项目的社区矫正对象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指标平均下降30%。“很多社区矫正对象都是一时情绪上头,冲动犯错。在书法练习和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培养他们的自律、耐心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之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段时间下来,矫正对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武进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周骏介绍道。
“每一次书法课或者活动结束,我都在他们(社区矫正对象)眼里看到了光亮,从不敢写、不想写到对书法充满兴趣,最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我想,这就是书法和文字的力量吧。”高文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