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法治沃土 守护青春芳华
——溧阳市南渡镇庆丰村“双零”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省、市政法系统关工委的坚强领导和悉心指导下,南渡镇庆丰村始终把“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简称“双零”)建设作为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民心工程来抓。我们深知,预防胜于治疗,平安源于日常。这些年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努力为村里的孩子们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充满希望的成长环境。通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双零”理念深入人心,预防工作扎实有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现将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一、多维发力,织密法治安全“防护网
营造浓厚的法治安全氛围,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只有让法治理念和安全意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才能真正浸润心灵,内化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让法治文化“看得见”:庆丰村精心打造“田里·法之苑”法治空间,用生动形象的漫画、贴近生活的案例,把《未成年人保护法》、反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知识“种”进孩子们的心里。此外,村民广场的“平安法治墙”,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法治课堂”。让服务场所“用得上”:依托庆丰村党群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设置“青少年法治驿站”。这里不仅有法律图书角,还有互动答题屏,孩子们来办事、来玩耍,都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让乡土课堂“接地气”:农闲时节,几张小板凳一摆,“田间法治课堂”就开讲了。公益律师、村里退休的老教师,用乡音土语讲防诈骗、讲禁毒,道理讲得透,乡亲们听得懂,孩子们记得住。这样的“小板凳课堂”,每年都要办上几场。
二、知行合一,筑牢思想行动“防火墙”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防范青少年犯罪受害,关键在于激发其自身的内生动力,变“要我防范”为“我要防范”。这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思想引导和能力培养,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遵纪守法、自护自强的种子。“双进”活动全覆盖:法律知识“进家庭”,庆丰村走村入户发放《青少年自护手册》,把安全知识送到家长和孩子手上;安全教育“进校园”,和南渡小学联手,组织模拟法庭、应急疏散演练,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学自护。“敲门行动”暖人心:村里的网格员、“蔷薇红”志愿者,像关心自家孩子一样,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定期上门走访,和他们聊天谈心,了解近况,建立详细的动态档案,提供“点对点”的关心和引导。实践锻炼提升能力:招募村里的中学生当“小小法治宣传员”,穿上蓝马甲,参与反诈宣传、交通文明劝导等。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平安技能”练真功:联合派出所的民警,定期组织平安技能训练。模拟遇到侵害怎么办?上网如何保护自己?通过情景演练和实战教学,孩子们的自救自护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三、双轮驱动,激活乡村善治“青动能”
“双零”建设不是孤立的工作,必须深深融入乡村治理的肌理,与村务发展同频共振。我们认识到,只有将预防工作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平台。把“双零”写进村规民约:让家家户户都明白,关心孩子成长、预防违法犯罪,是家庭、学校、村里共同的责任。庆丰村还推行“村民积分制”,孩子积极参加村里的法治活动,能为家庭争光,在“文明户”评选中得到得到加分,调动青少年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结合环境美化家园:组织村里的青少年参与“美丽庭院”设计大赛,鼓励他们把法治标语、平安主题画进墙绘里。庭院美了,法治的种子也悄悄播撒了,一举两得。网格守护更精细:依托村里的网格化管理,把需要重点关注的青少年纳入网格员的日常视线。结合智能监控设备,对异常行为能早发现、早预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用心育苗,铺就健康成长“暖心路”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安全的外部环境,更需要健康阳光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面对困境中的孩子,心理关爱如同阳光雨露,是预防其行为偏差、保障其权益的深层支撑。用心用情,方能精准护航。普惠服务润心田:依托“快乐星期六、解决难和忧”党建品牌,利用周六时间走村入户,与青少年面对面开展座谈,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帮助孩子们化解成长的烦恼。重点帮扶解困境:对村里父母在外打工的“流动娃”,村里建立了“1+1+1”暖心帮扶机制(一名村干部+一名学校老师+一名志愿者)。帮助辅导功课,培养兴趣爱好,助力实现“微心愿”等,让他们在村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危机干预闭环守护:建立“四步闭环”机制:通过学校反馈、网格员走访、家长沟通等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可能存在心理困扰的孩子。学校老师、家庭、村委紧密配合,快速介入疏导,形成了“发现—评估—干预—追踪”的完整链条,成功化解多起潜在危机。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1.专业力量“引留难”:公益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因村级资源条件和发展平台所限,难以长期稳定扎根,服务的持续性、深入性和专业化水平面临挑战,影响“双零”工作的纵深推进。
2.流动儿童“监管弱”:部分流动青少年的家庭监护存在结构性缺失或力度不足,家校协同机制特别是与流出地家庭的有效沟通协作尚未完全打通,形成监管合力仍需重点破题。
3.长效机制待完善:部分工作举措(如志愿者服务、积分制激励)的长效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细化和固化,资源保障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以确保“双零”建设行稳致远。
未来的努力方向
针对存在的问题,庆丰村将聚焦以下方向持续发力:
1.深化“云端+线下”服务模式:积极向上争取资源支持,着力推动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心理服务资源库和专业支持网络。大力探索并实践“线上专家轮值答疑(如设立定期在线咨询日)+线下定期巡诊(如专家下沉坐诊、志愿者培训)”的融合模式,有效缓解村级专业力量匮乏的瓶颈。
2.构建“跨区域”共管协作机制:主动探索与流动儿童主要来源地政府、社区、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作平台(如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双方学校、村(社区)力量,共同关注流动孩子的教育进展、心理状态和实际监护情况,明确责任主体,形成“流入地+流出地”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3.探索多元协同与资源整合:加强与高校、专业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项目引进、志愿服务、资源共享等方式,拓宽专业力量引入渠道。同时,探索建立更稳定的本地志愿者培训、激励和保障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与可持续性。
庆丰村将继续深耕法治沃土,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举措、更创新的思维,用心用情守护好每一位青少年的青春芳华,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筑起更坚实的屏障,让法治阳光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