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的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为推动遗留问题全面清零、新增矛盾及时解决、基层基础全面夯实,突出“一个体系指挥、一张网统管、一支队伍落实”的总体思路,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网格化、信息化、责任化“三化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成为全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镇域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坚持党建引领,变“九龙治水”为“攥指成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们把“党建引领”作为“儒林实践”的工作核心,以“党管”促“都管”,最大限度地把责任统起来、把资源用起来。抓模式驱动。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建立“以块为主、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设置综合指挥中心,一体统筹全镇的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开发“数字儒林”APP,以一网统管推动全程闭环。抓体系带动。坚持延伸服务阵地,推动重心下移。在集镇村、园区设置3个网格综合工作站,在安置小区设置4个党群工作站,在被撤并的较大自然村设置6个党群直通站,把阵地建到群众家门口,把干部沉到网格里,通过组织体系的高效运转一体化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抓落实推动。变“坐等上门”为“主动登门”,构建“镇班子下沉驻村、村干部下沉网格、执法力量直插一线”的工作格局,连续5年开展社情民意大走访和企情大走访,优化运用例会、专班、包片、考核等形式载体,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化、责任层级清晰化、责任运行链条化、责任落实闭环化。
创新网格管理,变“头痛医头”为“标本兼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我们把网格管理作为“儒林实践”的基础支撑,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治理体系,以“责任到底、覆盖到边”的刚性约束,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干部下沉”是我们走群众路线的主要方式,统筹镇机关、条线部门、社会力量等各类主体下沉到网格,形成“一支队伍”管所有、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科学划分网格。儒林镇坚持横向抓覆盖、纵向抓延伸,对应行政村组织体系,结合区划面积、居住环境、人口数量等因素,精准划分69个综合网格,统筹用好条线力量,设置警务、长效管理、安全生产、消防、市场监管等专业网格,切实托牢基层治理基本面。合理配置力量,按照“网格承包责任制”的思路,推动村(社区)“两委”干部及后备干部全部进网入格担任网格长,片组长担任网格员,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担任网格志愿者。安排公安、城管、供电、水利等条线下派人员担任专业网格员,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明晰网格职责,结合网格及干部个体实际情况,差异化制定“一网格一清单”,将矛盾化解、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基层治理重点事项一一对应到格,变“三人干一件事”为“一人干三件事”,切实减轻基层人员负担,全面提升网格精细管理程度。
强化数字赋能,变“粗放耕作”为“绣花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我们把“数字赋能”作为“儒林实践”的有效手段,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数字元素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以提升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一屏管全镇。全面梳理全镇“九办”核心业务,将12345工单办理、排口巡查、燃气安全、“九小场所”等19类相关事项全部纳入“数字儒林”APP管理,实现全镇社会治理要素“一屏掌握”,有效破解“碎片化”管理难题。推动一库知全域。所有村(社区)干部、网格员人手一部终端,结合日常工作与网格走访,实时录入信息、上传图像、动态提醒,镇级平台动态集成各类信息,实现“一次采集全域通用、一次变更全网更新”。深入开展“数源、数治、数用”行动,打通并归集民情、企情等各类数据端口,全面摸清、掌握辖区“人、地、事、物、情”,为工作溯源、分析研判、精准服务等提供数据支撑。做到一事盯全程。建立“每日记录、每周总结、每月分析”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对各类交办问题的解决路径、处置进展、复查结果等进行动态管控,对未结事项即时提醒到人,对超期事项及时通报情况,切实做到“抓实每一天、闭环每件事、管好每个人”。
强化责任驱动,变“层层递减”为“压紧压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强调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我们把“责任闭环”作为“儒林实践”的关键环节,一年接着一年抓、一锤接着一锤敲,真正把工作落下去、把责任担起来、把问题解决好。落实领导责任。制定领导工作清单,领导干部对分管部门、所驻村(社区)工作负总责,带头值班接访、化解矛盾,带头安全检查、下沉网格。每周召开镇、部门、村(社区)三级例会,听取情况、部署工作、解决问题,合力推动各项属地责任扛实扛牢。压实网格责任。推行村(社区)干部全员考核,在村(社区)干部年底考核基数中,设定3.5万元作为负面清单考核。同时,以全员考核为基础,结合职务工作综合评价、现实表现综合评价、群众满意度评价,构建“1+3”综合考核体系,统筹考虑网格工作繁杂、难易程度以及工作质效,特别是在村(社区)重点工作推进中的表现,进行二次考评。联动部门责任。整合派出所、消防、城管、供电等下派力量,统一纳入全镇指挥体系。依托网格综合工作站,做到走访共同开展、纠纷联动解决、巡查互相监督。让“村居吹哨、部门报到”落到实处。
基层治理,无所不包、无微不至,看似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数不清的“小事”,关系着百姓的幸福指数、乡村的长治久安。“儒林实践”之所以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在于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落实。“儒林实践”不仅仅体现为一个乡镇的发展之变,更体现了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的探索实践,生动验证了“抓发展必须抓基层治理、抓基层治理就是抓发展”!
“儒林实践”最鲜明的特质是上心下沉、责任落实到边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始终坚持把工作重心全面转到基层治理上来,党委主要领导主抓信访维稳、政府主要领导主抓安全生产,镇村干部主动沉到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难度最大的地方,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化、责任层级清晰化、责任运行链条化、责任落实闭环化,推动治理单元上移、治理重心下移、治理关口前移,展现了“真重视、真作为”。
“儒林实践”最有力的抓手是问题导向、线上线下精准闭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始终坚持奔着问题去、盯住难点解、形成闭环干,精准聚焦“小马拉大车”等共性问题和动迁补偿、土地分配等个性矛盾,将大事小情、时时处处归集到“数字儒林”APP大数据高效处理,由儒林综合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实现“前端、中端、末端”闭环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交代、条条有回音。
“儒林实践”最显著的优势是真情服务、党群连心双向奔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我们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创新推出暖心“小菜园”、燃气“户户通”等系列为民举措,用真心守初心,用真心换民心。村民自治活力全面激发,党员群众自发参与到乡风文明、见义勇为、兴农助农、招商引资等志愿服务,不少企业自愿出资领办民生实事、主动聘请企业安全员协助管理,“我的网格我的家”成为儒林人最响亮的口号。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儒林实践”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样板,脱胎于破解难题,聚焦于化解矛盾,见效在治理末端,不仅是一个镇的治理成效,更是源自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探索。只有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才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中共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理论学习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