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4件作品入选江苏省法治文化非遗作品展
发布日期:2024-12-17 浏览次数:  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久历程的生动印记,法治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非遗为“体”,以法治为“魂”,日前,江苏省司法厅推出《邂逅|江苏省法治文化非遗作品展播》,武进区多项作品榜上有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排名不分先后)

一麦 秆 画

《鼎》

作者:郭畅旭

麦秆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鼎”乃国之重器,是国家鼎盛的象征。在古代,鼎上会刻有法则,意味着法正民安,麦秆的原色更接近于鼎的颜色,用麦秆画制作而成的鼎看起来威严庄重,更加生动形象。

二铜雕

《宪法》

铜雕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铜雕的制作一般都要经过金属冶炼、锻造、雕刻、镀金、磨光、上红等几个重要的工序。铜雕的铸造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失蜡法和模具法。其造型多呈威严粗犷、端庄沉稳之态,表现出坚实浑厚、富丽辉煌的质感。铜雕作品《宪法》在铜板上雕刻出宪法宣誓誓词,刻有国徽,并在四周雕刻出镂空的花边,整体看上去威严庄重又不失典雅。

三陶艺雕刻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作者:张毓阳

陶艺雕刻是陶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技法,有刻底和空刻两种形式。刻底是用毛笔在坯体上打好墨稿,或用蜡纸把书画稿印在坯件上,然后用刻刀依墨稿刻划,一般多用双入正刀法。空刻是直接用刀在坯上刻划。陶艺雕刻作品《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在陶板坯件上用钢刀雕刻,将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用文字的形式雕刻出来,并雕刻出四面旗帜分别展示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再给旗帜上色,给厚重的陶板增添一抹亮色,将宪法历程和陶刻的艺术魅力相结合,不拘一格,浑然天成。

面塑

《美好生活 法典相伴》

作者:潘俊芳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指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捏面艺人用手加上简单工具,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压、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面塑作品《美好生活 法典相伴》展示了在民法典宣传月期间,法律明白人走进群众中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的场景。农民、企业员工、青少年等不同人群汇聚一堂,聆听与自己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该作品将普法场景和非遗技艺相结合,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政法委员会
联系邮箱:webmaster@czshgl.gov.cn  备案号: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