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溧阳市溧城街道后街新村社区始终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求实创新为动力,以解决老旧小区实际问题为突破口,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进一步激发社区内生动力、聚焦民生难点痛点、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提升人居环境“颜值”与“品质”,实现老旧小区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升级蜕变,增进民生福祉,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稳稳的幸福”。
后街新村社区是八十年代初建立的老旧小区,小区内老年人口众多、弱势群体集中、外来人口比例高。近年来,社区党总支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工作重心聚焦于为人民群众谋取福祉。2023年5月,我们立足社区实际,因地制宜打造了党建品牌“七彩屋”惠民服务驿站,畅通了一条长效的为民服务通道。社区利用两间闲置房,组建20多名网格员和30多名网格志愿者队伍,坚持365天“不打烊”。结合居民需求,每周分别开展不同类型的免费服务,包括理发、磨刀、义诊、修脚、缝补、修理等便民家政服务。接地气的服务阵地不仅让闲置资源再一次发光发热,而且打破了时空、场地,天气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广大居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相应的生活服务。2023年至今,“七彩屋”惠民服务驿站为居民群众累计提供了18000次的服务。以一刻钟微服务,“圈”出了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愿景,为居民群众带来了触手可及否认便捷和温暖。
为了充分展现社区红色协理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024年4月,社区推出了“别样红”红色协理员品牌,并设立了一面“红色协理员”流动红旗,每月进行一次评选。鼓励红色协理员们打破常规,创新工作方式,承担起细致的内部管理职责,追求卓越的为民服务,创造非凡的工作成就,真正彰显红色协理员中的“别样红”精神。红色协理员们在认真完成上门走访、信息收集、矛盾调解、上下沟通等常规任务的同时,还利用个人特长,积极帮助居民解决紧急困难,赢得了居民的广泛爱戴。居民王寅初,是一名老党员,曾从事木工和水电工作,退休后成为一名社区红色协理员。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哪家水电出了问题,哪家家具坏了,只要找到王寅初,他立马上门帮助义务修理。多年来,在王寅初负责的楼道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接受过他的热心帮助,这种无形的管理方式为社区楼道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红色协理员张浩献在入户走访中,发现一位独居老人身患多种疾病且生活无法自理,因家中没有亲人照料,她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三十年如一日,她用赤诚之心为老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正是有了红色协理员的精细管理和创新工作,为老旧小区的楼道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后街新村社区属于老旧住宅区,其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上颇具挑战。长期以来,车辆随意停放、衣物随意晾晒、垃圾随意丢弃的“三乱”现象严重扰乱了居民的生活秩序和居住环境。为攻克这一长期困扰社区的难题,自2023年起,社区开始对“三乱”问题实施集中整治和持续管理。后街新村社区通过采取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的工作策略,逐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存在的问题逐一得到解决。为整改机动车乱停放问题,在后街新村小区和城河梢小区实施了机动车停车管理,严格限制外来车辆随意进入,并合理规划了停车位。针对电瓶车飞线充电问题,社区增设了150多个充电桩,确保车辆有序停放,有效遏制了小区内飞线充电的现象。在治理乱晾晒方面,及时清理了乱堆放物品,并新建了100多处晾衣架,以满足居民的晾晒需求。并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增设垃圾箱等措施,逐步引导居民养成了分类投放垃圾的文明习惯。
当前,后街新村社区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闲置资源,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之中。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拓宽了社区服务的渠道,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质量的服务,还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共鸣,显著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供稿单位:溧城街道办事处史红芬孔艺诺郑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