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建立高效、现代的治理体系,事关基层稳定和人民福祉。加快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近年来,我市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以实施“龙城先锋”工程为抓手,准确把握城市基层党建整体统筹、融合共建的要求,积极构建适应城市发展的党的领导体制、社会运行机制和共管责任体系,上下共同发力,着力推动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实现新跃升,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治理,让居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强化党建引领 在融合共进中走出治理新路
城市党建 “头雁学院”
“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成效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关键在广大党员。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近年来,我市不断建强社区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以党建为“火车头”,在融合共建中驱动城市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在武进区湖塘镇丰乐社区,一张大“网”覆盖了管理社区、服务居民的方方面面。这张“网”由“党员网”“服务网”“安全网”等综合而成,以小区为单位划片区设置网格、设立党小组,形成了“镇党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四级网格指挥体系,将社区党组织设置从“主动脉”延伸至“毛细血管”。社区党员进入网格开展管理与服务,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精准治理。“一核引领、一网覆盖、一体多元”的工作格局有效形成。
近年来,我市突出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构建起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轴、各类单位党组织为基础、区域内党员为主体、群众组织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工作体系。数字经济、网约出行、外卖送餐、网络主播等全部成立行业党委,纳入“社区大党建”范畴。全市共组建网格党支部2000余个,初步形成上下联动、共驻共建的开放式的城市党建新格局。
深入开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点亮工程”,出台15类建设标准,广泛设立老年食堂、“四点半课堂”、青年创客空间等特色场所,面向快递员、送餐员等新就业群体开放“红色服务吧”,党建阵地“聚人气、聚民心”作用持续彰显,17个社区获评“红色地标”,199个阵地实现提档升级。
一体推进社区党组织创“五星”、书记争“5A”,有力推动社区党建强起来、“两委”班子硬起来,使社区党组织与群众的心贴得更紧、靠得更近。全市累计评定“五星”级党组织86个、“5A”级书记253人,5人入选全省“百名示范”社区书记,涌现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许巧珍“7+工作法”等一批鲜活经验。
建成城市党建“头雁学院”2家,依托各级党校、党员教育“3211工程”站点,常态化面向社区“两委”干部开展多轮次全员轮训,挂牌现场教学点46个,选聘党课名师75名,全面推行“导师帮带制”,助力年轻干部成长。
此外,我市坚持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各领域党组织互动并进,城市基层党建合力越来越强,探索了“百姓议事堂”等群众自治新路径,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基层群众自治达标率、社会安全感等指标大幅提高。
优化制度设计 在创新转型中促进治理完善
许巧珍“7+工作法”入选“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和“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持续强基础、筑平台、建项目、优机制,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我市持续巩固街道治理“龙头”作用,逐级明确职责任务,推动各类资源沿主轴向下流动。其中,在社区层面实行“大党委制”,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汇聚区域内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部门党组织资源。在网格层面,积极推动党建和政法综治、民政、城管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切实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工作会议,同步出台8个文件,构建我市基层治理“1+2+5”政策体系。“1”是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是以市两办名义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5”是部门印发的关于城市基层党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点亮工程”、村(社区)党组织评星定级、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社会工作服务站(室)等五个方面的文件。8个文件立足为基层赋能、提质、减负、增效,以多为基层考虑、多向基层倾斜、多送基层关怀为导向,围绕工作重点,突出队伍建设,从体制机制、阵地载体、硬件软件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不断激发基层活力与能动性,持续促进基层善治。
新政策体系下,我市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主体更加多元,社区设置更加合理,减负要求更加明确, 示范建设更加有力。具体而言,我市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专业人才、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力量“五社联动”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和执行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制、社区事务准入制,整合各类工作群、APP等信息系统,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同时深化城市基层党建“社区点单、镇街下单、部门响应”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为民服务、应急管理、平安建设等治理能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建强骨干队伍 在激发动能中提升治理能力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近年来,我市以专职化管理为抓手,围绕“进入有专项制度、岗位有专业能力、评价有专门标准、待遇有专属保障”要求,健全员额设定、教育培训、选拔培养、激励保障、监督约束各项制度,促进基层干部有位,更有为。2020年,我市出台关于村(社区)干部专职化管理的系列政策,以1个《实施意见》和9个配套文件的形式,全面推动村(社区)机构设置规范化、选育管用系统化、保障激励立体化, 努力打造一支讲政治、守规矩、敢担当、会服务、善治理的基层铁军。
在多个方面,我市做到了“全省率先”:在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工作者薪酬管理制度和工资自然增长机制后,2022年社区工作者月基础工资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内统一,并在全省率先将企业年金缴纳范围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扩大到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率先在全省建立“市级统筹、区级招录、街道管理、社区使用”的工作机制,每年社区工作者招聘由市级相关部门根据配备原则和基层缺额核定数量,统一招聘程序和资格条件,并规范进口、畅通出口。
为进一步明晰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渠道,我市建立专职化管理村(社区)干部“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分为正职、副职和其他专职化管理干部三类岗位,各岗位按照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设置相应岗位等级,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可按规定推荐到镇(街道)有关部门工作。“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加强了,沉下心来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更吸引了优秀的年轻人加入、留在社工队伍,为社区治理、服务居民发挥了积极作用。”天宁区雕庄街道菱溪社区党总支书记汤亚平如此评价。
此外我市还规范社区工作者服务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制订服务清单,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坚持完善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制度,逐步实现“全科社工”服务全覆盖,实现“一窗式受理、全科式服务”,建设一批“全科社工”服务示范窗口,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我市依托高校等阵地,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成长基地,建立社区工作者实训中心,系统培养社区工作者,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
打造“数智大脑” 在智慧改造中拓展治理路径
“这儿是拆迁安置小区,以前人员随意进出,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自从用上这种智能门禁系统,陌生人进不来,我们住得更安心了。”新北区薛家镇橄榄城社区居民对新更换的门禁系统赞不绝口。
这是我市智慧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党建为引领,围绕社区居民生活链各环节的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以及公共管理等需求,在充分整合社区现有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借助智慧城市新兴技术,搭建多元化、多功能的“智慧社区”应用场景,让社区治理既有温度,更有智慧。
天宁区青龙街道新丰苑社区“智慧社区平台”
天宁区青龙街道新丰苑社区“智慧社区平台”于2019年11月投入使用,平台以实现社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治理服务高效化为主旨,采集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车辆等基础数据,对库内信息进行整合、比对、研判,实现实时预警、租访客信息登记、智慧保安、社区服务等多项实用功能,为社区服务居民提供精准信息。“‘智慧社区平台’让我们工作更加高效方便,对居民信息的掌握更详细了。”社区党总支书记陆建国说。
钟楼区智慧门禁系统
钟楼区与百度中心联建共建,合作开发区块链数字积分治理模式,将5800多套社区智慧技防设备采集数据实时接入社区网格化平台和辖区派出所,第一时间向居民推送重要信息,第一时间掌握人员出入社区情况,第一时间发现异常自动警报,实现全区非机动车偷盗、飞线充电、高空抛物三大治理难题案件受理同比下降83%。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钟楼区自主研发并推广“钟迹”出行管理智能预警服务平台,改变了过去外出人员“手动填写+层层上报”的低效模式。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街道、社区纳入辖市(区)信息建设规划,实施“数据赋能+社区”行动,推动“网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同时,以大数据为支撑,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城市智慧脑、网格智能针的“一心两智”建设,搭建市、区、镇街三级联动指挥平台,向上直通各级职能部门,向下直达基层网格,通过畅通“网格发现、社区收集、镇街吹哨、分级响应”的办事通道,构建起民生事项70%左右在网格处置、20%左右在社区办结、10%左右在镇街解决的“721”工作格局。全市各级部门累计响应7000余次,网格事项办结率超97%。
疏通难点堵点 在为民服务中巩固治理成效
“小社区”蕴含“大政治”,“小社区”转动“大社会”,“小社区”承载“大民生”,“小社区”彰显“大情怀”。
天宁区雕庄街道菱溪社区工作者为社区老人服务
社区的每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都关系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大问题。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托幼服务这样的民生焦点,还是路灯亮不亮、下水道堵没堵、环境干不干净这样的细枝末节,无一不承载着居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也无一不蕴含着城市基层治理的关键抓手与底层逻辑。
天宁区茶山街道富强新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30多年的风雨,各项设施日渐老化。2018年起,富强新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引入“适老”理念,从细节入手,健身器材、活动场地、照明系统、路牌标识等一应俱全,老旧“短板”一一补齐。天宁区还以同济桥社区为试点,探索出“业主自愿、政府引导”的“常州模式”,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获《人民日报》报道点赞。
金坛区金沙花园老旧小区电梯加装改造
常州市创新探索“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把党建工作向老旧小区改造及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中的堵点、难点处延伸,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采取“决策共谋、建设共管、能力共促、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模式,推动居民党员主动亮身份、领岗位、办实事、树形象,全面打造“颜值”兼“品质”、“安居”更“宜居”的老旧小区,持续擦亮“常有安居”品牌。
此外,我市积极推动社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与市民日常生活规律相衔接,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激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同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社区民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全面提高,停车难、垃圾分类难、不文明养宠物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安居、宜居、乐居的“和美家园”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