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进程中,常州两级法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实施最严格、最高效、最平等的知识产权保护。2020年至2022年,常州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778件,涉案金额数亿元。
护航产业发展,为市场公平竞争点燃强劲动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攸关企业生存发展,唯有不断技术迭代、突破创新,才能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但技术的进步并非易事,“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存在不同认识在所难免。
“双方当事人本着实事求是、互谅互让的精神,就案涉争议的妥善解决逐渐达成了一致意见,并草拟了和解协议……”“同意。”“同意。”近日,随着双方代理人的两句肯定答复,一起涉外技术合同纠纷在常州中院的调解下顺利达成和解。
这起案件中的一方是我市一家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另一方是由国外技术专家实际控制的上海某公司。2021年,企业因利用该国外专家提供的外国技术,共同研究开发某项技术过程中,与该国外专家发生争议,被上海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企业赔偿经济损失。企业认为该国外专家提供的外国技术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就此提出反诉也要求赔偿。双方一度分歧严重,对立情绪较强。
“很感谢常州中院民三庭的知产法官杨剑站在企业角度去做法律释明工作,帮助我们和该国外专家达成和解。我们现在和上海某公司还有合作关系,如果不是杨剑法官耐心调解,后续的合作肯定很难实现了。”企业法务马先生感慨道,“这个案件让我们对常州法院很信任。现在我们遇到一些知产方面的问题,都会主动向法院求助,都得到了大力帮助与富有成效的支持!”
三年来,常州两级法院在涉及新能源、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文旅产业等重点发展的产业时,主动发挥审判职能,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和商业秘密的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妥善化解企业在研发、上市、市场推广及销售等方面遇到的法律纠纷,全力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完善解纷模式,为知产司法保护注入充沛活力
这三年里,全市法院审结知产案件4642件,知产民事案件一审服判息诉率88.16%;2名干警被国家版权局评为2020年度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个人;2名干警被国家市监局授予全国扫黄打非先进个人;多篇案例入选江苏省十大案例……
一方面,常州法院实施“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类案标审”的分流模式,有效缩短案件审理周期,三年间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压降45.44%,最快的一起案件受理当天即调解成功。某纸业公司共提起23件诉讼,判了3件后其他全部调解成功,因为有了示范性判决,调解就方便快捷很多。
另一方面,常州中院对群体性案件、系列案件或者关联案件进行集中办理,大力推进要素式审判和示范审判。针对批量式、多发性、群体性纠纷,选择其中一件典型案件现行调解或现行判决,为后续类似案件提供范例,有效提升了整体办案效率。
特别是常州经开区法院于2021年4月、金坛区和溧阳市法院于2022年4月相继获批有权管辖知识产权案件,至此全市七个基层法院全部拥有知识产权管辖权。此外,常州中院相继在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中以创新园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在科教城创研港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揭牌成立“启明星法官工作室”,进一步服务我市高科技企业以及外资企业。
据介绍,常州中院和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诉调对接机制在合作中不断完善。由法院对案件进行筛选、甄别,符合条件的案件委托援助中心进行诉前调解,2020年以来,共委托867件案件,有效减轻了法院的审判压力。
构建保护格局,为社会共治体系凝聚强大合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联合多方力量、凝聚全线合力,才能实现保护效果最大化,常州法院着力与多单位、多地区加强合作,构建部门跨域协同、执法司法衔接的全链条司法保护网络。
2021年,常州中院与市委政法委、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科技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常州海关联合发布《关于服务创新发展、深化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的工作意见》,建立健全与相关单位的协同配合机制,推进彼此之间的业务交流、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形成保护合力。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打造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立体平台,积极推进各调解平台的互联共通,促进知识产权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积极探索线上调解,来自常州仲裁委、常州贸促会、常州律协等的数十名调解员被纳入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在线服务平台。
常州中院院长曹忠明表示,常州法院将继续贯彻落实知识产权最严格保护的司法理念,把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增进资源优势互补作为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的突破口和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的作用,为服务保障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和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