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用法治汇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强劲动能,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与天宁区人民法院共建“郑能量”法治堂,深化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定式“破圈”跑出多元解纷服务“加速度”。
破圈解纷,为善治惠民出“奇招”
针对基层乡镇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矛盾主体多元化,纠纷种类多领域交织,矛盾纠纷调处难度加大等问题,法治堂坚持要戴“致富”帽,先戴“平安”帽。党建引领,筑牢基层调解“主阵地”。法治堂以“党建+网格+调解”模式,在郑陆村(社区)建立基层矛盾纠纷调处主阵地,实现矛盾化解、普法宣传、巡回审判、诉调对接等社会治理工作的有机融合,树立“一村一堂一品牌”,形成镇局办、法院、派出所、市监等职能部门以及村委共同参与的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联防联调机制,“人、案、事”集约集成,警调衔接、诉调衔接、访调衔接等非诉业务的“一站式”快速解纷。
自治融合,搭建群众共治“连心桥”。农村基层事务繁杂,为快速解决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碎片化整治和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难点、痛点问题,依托法治堂,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大家的事情商量办”作为自治的根本遵循,坚持“自治、自理、自建、自享”治理模式,精准化解群体性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法治规范,修炼便民惠企“组合拳”。法治堂作为郑陆法治政府职能优化转变的“助推器”,设立律师顾问服务点,定期开展法治讲堂“入村进企业”活动,提供多元惠企法律服务;设立“首违不罚”惠企服务清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优化全镇营商环境,提高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
党员、网格员对村民进行调解
厚植优势,为减资增配补“短板”
针对基层懂法普法干部人员少、调解队伍专业性不强、群众法治意识薄弱、就近维权途径窄等问题,紧抓“什么人干,怎么样干,干成怎样”等关键。招贤纳士,畅通人才“导流渠”。建立法治堂村民“自治”示范点,积极发挥老党员、老干部、先进群众及乡贤代表、律师的调解作用,将法庭、公安、综治、司法、农业、人社、民政、安监、信访、建设等相关人员纳入“法律明白人”、特邀调解员、人民调解员队伍,成为法治堂储备成员,建设十大调解工作人才库。
整合资源,形成阵地“聚能环”。以法治堂为主阵地,将村级协商议事室、村矛盾调解办公室、法律援助站等资源进行整合,强化法官、律师进村进网格工作机制,设立网格法官联络点,促进村(社区)与法院结成“村庭共建普法学法”合作对子,开展调解指导、走访调研、法律咨询、普法宣传、巡回审判等工作。
培育品牌,种好维权“试验田”。推行建设“学有榜样、行有方向”的法治堂模式,成立丰北村“小院议事厅”、“江祖荣”个人劳动调解工作室、郑陆社区“老娘舅协会”、查家村“华纹驿站”等法援议事品牌,为郑陆镇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法治力量。
小院议事厅
数治赋能,为智慧调解立“标杆”
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受理过程中存在部门权责交叉、边界模糊,群众寻求救济途径费时费力,维权需求增加等问题,坚持构建矛盾纠纷“一站式”处理,发挥主阵地牵引作用,“线上+线下”双管双治。矛盾工单精准派送,“智管”全闭环。依托郑陆镇一体化指挥平台,建立“三级传送”矛盾纠纷流转机制,将矛盾纠纷工单筛选分转派送至相关职能部门。重大疑难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由专业法官、律师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建立纠纷管辖责任制、首问首办负责制、重大事项联合督办制。简易纠纷、一般纠纷、疑难复杂纠纷分别在48小时、72小时、7日内解决并形成反馈结果上传一体化平台,实现矛盾上报、办理处置、结果反馈、督办回访整个流程运转全闭环。
机制防线精确护航,“巡防”全贯线。建立联席研判会议、矛盾排查通报、案例收集推送等六大机制,借助法治堂联系渠道与驻点制度,对重大疑难矛盾线下提前介入、协同处置,设置“三道防线”。
调解格局精细延伸,“服务”全方位。通过“网上派单+线下会诊+专业调解”的工作模式,延伸全社会面,目前经由“郑能量”法治堂发现和处置各类矛盾纠纷1400余件,化解率达98%,60%案件实现诉前分流,无“民转刑”案件发生,实现“家门口一公里”的法治堂法律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