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法院瞄准 “诉讼耗时耗力”、“案多人少”等难题,以常州大学非诉讼研究院(嘉泽法庭)调研点为平台,将高校与法院在基层社会非诉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优势互补,促进司法过程和专业化社会治理渠道高效结合,形成经济、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武进法院诉前调解率达45%以上,武进区民事(行政)万人起诉讼率在90以下,基层社会治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深度融合优势互补
共筑法治人才“共同体”
达成共建共识。武进法院与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签订“深化法治人才共育行动”合作协议,打破高校和法院的体制壁垒,在宣传调研、司法实践、互派交流、资源共享、党建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全方位、多领域、高效益的院校合作新格局。搭建实践平台。挂牌成立驻法院博士工作室,链接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两条战线、两个课堂,推动教学科研与司法实践有效对接,拓展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常州大学与四级法院联合开展的首期“中国数字法治治理研究”暑期学校项目在武进法院举办,20余名硕博士与司法人员共同深入研讨数字法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数字法学实践人才培养工作。创建双向交流模式。通过法学院校学生到基层法院一线开展实习、法官参与法律实践教学、理论学者与基层法官良性互动、法院学院合作开展横向科研等方式,培养实践性法律人才、实现司法审判实践资源共享,促进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专业人才保障。项目开展以来,3名法学博士到武进法院挂职锻炼, 350人次高校师生至法院参观、实习,资深法官受邀至常州大学授课3次。、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搭建诉源治理“同心桥”
开展理论介入式研究。依托“携调嘉园”“左邻右理”法官服务站等实践基地,学院师生参与旁听庭审、案件调解、实地调查、法官会议,了解司法工作的新信息、新情况及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教学、科研。项目开展以来,开展走访、座谈5次,申报《以非诉治理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基本向度》等4个科研课题,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推进法学研究、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的融合发展。开展“引智”工程。挂牌成立全市法院唯一“常州大学非诉讼研究院(嘉泽法庭)调研点”,以辖区矛盾纠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由法院提供实践数据、资料和案例,学院制定研究方案,形成年度矛盾分析报告2份,诉源治理相关论文5篇,为党委政府基层治理提供“智慧锦囊”。
释放资源聚集效能
增强纠纷化解“粘合力”
升级解纷力量。法院积极创新纠纷化解合作模式,推出“1+1+N” 调解模式(即1名法官+1名人民调解员+N名社会力量),精准对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律师调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广泛引入解纷资源。在此基础上,法院邀请高校知识产权专家、劳动法专家等作为专家调解员,提供专业化支持。2023年以来,驻院博士协助调解处理矛盾纠纷36起,充分调研人民调解工作,撰写《调解学概论》,用以指导人民调解员业务能力提升。参与诉前调解机制改革。在推进东吴国联民商事调解中心参与法院一站式多元调解试点和“薪桥·驿站”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品牌创建工作中,驻院博士开展了大量前期调研,在规范管理、制度保障、智能支撑等方面给予意见建议,推进民商事调解中心实体化运作,促进商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快速化解、有效化解。2023年以来,诉前调解受理7109件,调解成功3772件,调解成功率53.06%。助力基层风险防控。法官与驻院博士受邀参与基层议事决策、矛盾防治、中心工作,提供“菜单式”司法指引。如针对嘉泽镇征地拆迁过程中易引发的涉诉矛盾,参加拆迁稳评研讨和群众接待释明,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房屋产权介定等问题给予法律指导,一揽子化解10余起涉拆迁矛盾纠纷,促进矛盾纠纷关口把控、源头预防、前端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