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进区紧盯基层网格任务繁重、力量不足等问题瓶颈,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推动资源下沉、强化数据共享等举措,持续为基层网格减负增效。
聚焦“减量提质”
为网格减负
针对网格事项繁冗,部分网格事项超出网格员承载范畴、职责范围等问题,从理顺网格事项等方面着手,避免网格工作“箩筐化”。
一是严把准入关口。制定出台《武进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事项管理办法(试行)》(4类准入依据、3项保障措施、4个动态管理环节),建立覆盖网格事项审核准入、动态调整、评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全面厘清职责边界,明确业务职能部门支持保障要求,持续夯实“源头管理”。
二是强化清单管理。全面梳理评估网格事项运行质效,大幅删减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或网格难以承接事项,将网格事项由1107项压减至168项,压减率超84%。2022年再次进行修订完善,形成《网格服务管理单位事项清单(试行)》(168项)、《网格服务管理专职网格员事项清单(试行)》(168项)、《微网格辅助工作事项清单(试行)》(5项),有效杜绝层层加码。
三是突出优劳优酬。全面梳理“网格+”工作,结合网格现状、网格员数量、业务能力等实际,进一步明确网格员工作内容、责任类型,厘清网格与职能部门权责边界。深化“警格+网格+义格”三格融合,提档见义勇为“微信红包”奖励事项范围,落实“一事一奖”等考核奖励制度,激发网格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2021年以来已落实各类“网格+”奖励经费20.3万余元,实现网格员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推动网格员“责权利”对等。
聚焦“减压提神”
为网格赋能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网格员绝大部分来源于村(社区)工作人员,面临的基层事务多、工作压力大,武进区从建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入手,为基层网格员“减压提神”。
一是优化网格设置。按照城市社区综合网格不超500户、农村综合网格不超300户标准,推进新一轮网格优化调整。目前,全区已划分综合网格1032个,配备专职网格员1061人(2021年综合网格804个、专职网格员804人),划分微网格3722个,以党员中心户为主体,配备微网格联络员4136人,配齐人员力量,减轻基层“担子”,网格服务更加精准精细。
二是聚合多元力量。推进“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按照“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党员兼职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网格志愿者”的“1+3+N”标准配备党建与网格治理工作力量,推动在职党员、“三官一律”、条线工作人员等与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融合互促,有效凝聚共治力量。目前,多元力量共有网格联络员163人、兼职网格员435人、网格志愿者922人。
三是拓宽奖励渠道。创新实施网格示范链创建工程,以塑造精品项目为抓手,倒逼基层在工作“赛马”中,树立实干导向,增强业务能力,练就过硬本领。2021年以来,立足治理需求和地区实际,聚焦党建引领、数据赋能、资源整合、机制优化等方面,共挖掘培育网格示范链精品项目25个,落实奖补经费66万元,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答好基层“减负”和“提质”两道题。
聚焦“减重化简”
为网格增效
对于跨部门、跨层级的疑难事项,少数部门常常“互踢皮球”,甚至最后又“踢”回给网格处置,造成网格“哨子”不想吹,网格员负担重。同时,数据重复采集、多头采集,APP多而杂乱现象,也给基层工作带来负担。为此,武进区让数据赋能,促工作增效。
一是搭建共享平台。依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联动指挥平台,开发出租房管理、培训机构管理、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相关业务部门数据共享共用,有效避免基层网格重复采集、反复录入。针对“网格+”可能出现的多部门APP碎片化建设、同质化开发等问题,明确网格数据“一站式采集、一平台录入”的基本原则,切实减轻基层人员指尖上的负担。
二是打通互通渠道。在全省率先在区级层面打通网格系统和12345系统,实现工单事项互派互办,充分发挥12345机制优势,为基层解决痛点难点问题,目前网格平台已有20余件疑难事项流转至12345平台得到高效处置,有效避免了基层人员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三是推进“一网统管”建设。紧密结合武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区情实际,紧盯城市治理、社会治理、安全治理、经济治理等四大治理设计开发应用场景,全面建设运行“一网统管”区级特色场景21个,加快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统筹协作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有效解决系统重复建设、多头指挥、数据分割分散等问题,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