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奋力推进实践
“善”,是苏州“苏城善治”社会治理特色品牌的核心内涵。苏州着力突显苏州人民以精细的“绣花功夫”描绘“善治之城”的实效,推动社会治理与经济建设同频、同步、同发展。
奋力攻坚五大问题。围绕防控化解政治安全、社会治安、重大矛盾纠纷、公共安全和网络安全风险五个维度,有力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保障。
协力推动六治融合。在守牢“政治强引领”制高点、夯实“自治强基础”立足点、抓实“法治强保障”关键点、选准“德治强教化”结合点、撬动“智治强支撑”创新点的基础之上,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将“心治强底蕴”作为特色点,创新形成“六治一体”的融合共治方式。
创新设立“八心工程”。围绕苏州实际和特色工作,创新设立党建引领凝心工程、风险防范安心工程、矛盾化解顺心工程、公共服务舒心工程、网格治理聚心工程、心理健康暖心工程、社会参与同心工程、科技赋能慧心工程,并制定出台项目实施意见。三年来,已累计实施“八心工程”项目87个,其中示范项目18个,通过推进项目落地落实,架起与人民群众之间血脉相通、同心同向的“连心桥”与“共治路”。
铸造社会治理强引擎
苏州各地紧贴实际,探索创新,亮点纷呈,形成了极具示范意义的“榜样集群”。
常熟市积极探索“法治+生活”普法模式,建设法治文化“新高地”。
太仓市创新推动“社区综合网格+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建设。
昆山市强化党建引领下的物业管理服务和基层治理创新,着力打造“红管先锋”基层治理品牌。
吴江区深入推进政法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一体化建设,全力打造长三角长安品牌。
吴中区以“两网一线”为抓手,努力打造社会治理“吴中样本”。
相城区创新打造“智慧技防”特色品牌,探索智慧技防建设与平安校园、平安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深度融合。
姑苏区实施“千朵海棠·花开姑苏”工程,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
苏州工业园区建立“8+X”交通事故处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轻微交通事故最快十分钟内办结。
苏州高新区进一步做优“新市民事务中心”品牌,对标“用户思维、客户体验”,为新市民提供全方位、高标准的服务与管理。
小网格撬动大治理
在姑苏区吴门桥街道解放社区巴里新村,因光照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晾晒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家住底楼的居民。在巡查过程中,解放社区专职网格员潘征宇收到居民的反映和建议后,及时向上级部门申请在小区增设公共晾衣架。于是,巴里新村沿河的栏杆旁,增加了7个伸缩架和1个落地架,不仅巧妙利用了闲置空间,还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更杜绝了沿河私自占地种菜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社会治理不仅有小网格,还有“指挥链”和“同心圆”。苏州制定出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根系工程”“1+5”制度体系,厚植“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海棠管家—党员群众”的组织体系末梢“根系”,实现全市网格党组织全覆盖,不断增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彻底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
同步借助网格工作群、居民自治群和民主协商群,以及微信群、朋友圈,更进一步畅通了社情民意沟通渠道。此外,通过深入发掘和培育新乡贤、“法律明白人”、“老娘舅”、业主委员会等群体,推动形成了科学高效、参与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搭建起了党群联系、为民服务、民主协商的新桥梁。
在乡村等地区,随着深化“党建+援法议事+两员一顾问”基层治理模式,实现了全市村(社区)“援法议事”点全覆盖。而持续开展“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三官一律”进网格等活动,推进“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等项目,则有助于广泛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苏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系统治理、法治思维和强基导向,着力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市域一体、专综结合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体系。
自2021年以来,张家港市、吴江区、姑苏区作为全市首批矛调中心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市各级矛调中心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以吴江区矛调中心为例,整合了原区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劳动保障维权服务中心、工伤认定(鉴定)中心等12个工作平台,同时积极吸纳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律师团队等社会力量参与,为群众提供来访接待、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劳动仲裁、行政复议、诉讼速裁等服务。
目前,全市所有县级市(区)、镇(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全部建成运行,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来访来诉、定分止争“只进一扇门、消除所有气”,推动各类问题和矛盾纠纷得到有效解决。
打造营商环境最硬内核
近年来,苏州始终把法治保障作为最硬内核,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法治护航社会治理的成效进一步彰显。
目前,苏州同时拥有知识产权法庭、破产法庭、国际商事法庭、劳动法庭等4个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的专业化法庭,还即将成立涉互联网审判的专业化法庭。5个专业法庭联动发展、增强合力,极大地延伸了司法职能,形成协同效应,切实将平台优势转化为苏州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2月,苏州市委政法委出台举措,围绕“依法严厉打击涉企犯罪、加强执法司法保护、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企业合规和信用修复”四个方面,着力支持企业发展。
苏州创新发展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市、县级市(区)、镇(街道)三级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专业力量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全市政法部门坚持多设“路标”,不设“路障”,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全市广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两个免于提交”,如苏州公安上线“苏州公安政务服务地图”,提供“网上办”“快递办”“上门办”“自助办”“就近办”“零跑办”6种“不见面”审批服务方式。
为助推企业更好发展,苏州持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市城乡四级平台全覆盖,并启用服务企业法治需求平台,研发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产品。通过建设市涉外法律服务中心,进一步支持企业“走出去”,促进境外资本“引进来”。
苏州出台地级市《平安建设条例》,规定了政府、各成员单位、群团和自治组织的平安建设职责,扎实推进了平安建设工作法治化。发布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性、综合性法规《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法治保障服务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苏州政法系统广泛开展宪法、民法典等宣传教育工作,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深化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镇(街道)创建。
为社会治理注入科技动能
“数字治理、科技赋能”,苏州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日趋健全完善。
在相城区漕湖学校,公安机关和学校共同开发的“校园盾牌智慧管理平台”,借助大数据力量,构筑起守护孩子的平安天网;太仓市公安局主动对接政府“太e办”平台,以数据融合打破政务部门壁垒,实现了“出生一件事掌上办”,如今太仓新生儿的父母只需在“太e办”微信小程序内填报个人信息,便可完成全部办证申请;昆山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在全面整合网格化、“12345”、数字化城市管理等职能的基础上,强化科技赋能,自主研发“基层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并与昆山市、镇、村三级体系等无缝衔接,全面提升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各类矛盾隐患的能力水平,推进“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更好落地见效;吴中公安分局木渎派出所在金枫工业园开发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安全动态化管理和风险防范实时化解;苏州工业园区公安分局依托警务网格、综治网格“双网融合”机制,集众智、汇众力,启动多方联动机制,变“单打独斗”为“合力共管”,切实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姑苏区金阊街道搭建“平安前哨”工作站,深化网格警格指挥体系、责任体系、力量体系、保障体系融合联动,精准开展预警、采集、服务、处置,达到“一齐发力、一通到底”的管理效果,实现力量下沉网格、资源汇聚网格,着力打通基层治理堵点……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