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多月的调解,经开区戚墅堰街道圩墩社区的居民终于告别了“咩咩”声。“终于可以开窗透气了,心情都舒畅了不少!”
不久前,由于社区有居民在公共绿化带内散养羊,随意排泄导致味道扑鼻,周围邻居都不敢开窗。在圩墩社区“围墩说事”援法议事小组的细致沟通下,社区调解员协助户主送走了羊群,彻底解决了矛盾问题。
在社区治理中,有些事,因为距离太远,所以居民不愿跑来说;有些事,因为找不到人,所以居民没有地方说,正是这些“不愿说”和“没地说”,慢慢地就会小事积压成大事。针对矛盾处置滞后、法治资源疏散等难点痛点,圩墩社区因地制宜打造“围墩说事”援法议事平台,完善内部议事框架,引领多方力量多元参与,搭建多样化的议事平台。
社区居民议事廊
“通过说事议事,以居民需求为锚点,倡导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规则取向,让居民依法自治成为常态。”圩墩社区党总支书记费颖说。
说事议事
多元共治“串联线”
“围墩说事”模式下解决的第一桩大事,是小区集中安装充电桩的议案。
圩墩社区梅港新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小区车库设计已过时,没有安装集中充电桩的条件。居民们为了充电方便,自拉自接的充电“飞线”和蜘蛛网一样,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改变这一现状,社区通过“围墩说事”平台,邀请与此议题相关的多方代表,包括梅港新村的议事员、居民代表、街道政法和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等,针对梅港新村4—7幢居民充电问题,召开议事会讨论。
通过几轮的“说事”,居民代表与社区共同研究出“开挖距离短、用工成本最小、居民接受度高”的微改造方案。目前,梅港新村4—7幢18户有充电需求的居民已成功在车库接线装电表,消除了用电隐患。“终于不用担惊受怕地充电了,太好了。”居民陈阿姨说。
安装计划能够在细节上迅速敲定好,得益于议事环节都有专业人员参会沟通,会上提出的方案现场就能论证。在议事会上,有律师代表为居民出谋划策,也有综合执法局的工作人员商讨方案的可行性。据悉,近年来,圩墩社区充分挖掘党建联盟、用好“盟友”资源,联动多方企事业单位力量参与议事活动,充分听取参与人员意见和建议,“围墩说事”不仅说出和谐,更说得专业。
援法议事
矛盾纠纷“化解器”
“围墩说事”援法议事平台,同时承担着社区居民调解平台的功能。
社区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李庆告诉记者,社区充分挖掘链接身边的资源,将一批专业律师、司法工作人员和社区网格员纳入“援法议事”成员库,针对社区内的“小家庭”矛盾,吸纳榜样人群,组建援法议事“朋友圈”;针对物业、居民、商户等群体的不同需求,与社区法律顾问预约“一对一”法律援助案件代理。
家住圩墩新村的某户居民,经常将破旧家具、纸盒堆放在自家楼道及单元楼下,破坏公共环境,不仅存在火灾隐患,还影响了邻里关系。社区立即调动“援法议事”成员库的调解员,入户上门劝说。劝说后,该居民及时清理了所有堆放物,并对邻居表示歉意。
依托“援法议事”成员库,今年圩墩社区运用电话联系、入户走访、圩墩说事等形式,先后化解了违章搭建、绿化占用、加装雨棚、公共维修基金启用等邻里矛盾28起,解开了群众的“心疙瘩”。
多重平台
议事法宣“阵地化”
“各位青年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社区线上法治直播间,我是社区调解员李德平。”日前,圩墩社区线上直播,请来了恒韵律师事务所的杨敏律师,将一些社区解决的经典矛盾案例在直播间内分享分析,还解决了一批年轻人的法律知识求助。
在固有印象中,居民说事议事活动参与者大多为退休老人,圩墩社区为此开阔宣传阵地,丰富说事议事的形式,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纳入“围墩说事”的范围。
“邀请社区法律顾问和街道司法条线工作人员担任主播,每月服务时长超过6小时,让更多群众足不出户学法律、长知识、解难题。”费颖表示,社区还设立青少年模拟法庭,让孩子们自己扮演“审判员”“书记员”等法庭角色,零距离接触司法审判。“青少年模拟法庭上断的案子,不少都源于社区调解时的案例,法庭模拟结束后,街道司法志愿者会进行点评和法律知识科普。”
线上线下齐发力,为居民参与社区民生事务搭建“新阵地”。目前,圩墩社区已建成圩墩新村“圩你想议事亭”、荷花苑“荷美议事廊”、梅港新村“围墩议事廊”等居民议事廊(亭),既能纳凉唠嗑,也能收集民情民意、开展议事协商、化解矛盾纠纷,成了社区和居民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来源: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