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上下有序、内外协调、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善法治公园、法治长廊、法治广场、法治驿站等法治文化阵地功能;创新推广“百姓议事堂”“说事广场”等新时代“枫桥经验”……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深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方面改革创新,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
良法善治呵护绿水青山
2018年3月1日,《常州市天目湖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将多年来天目湖保护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复杂问题全部纳入法治化轨道,从源头上化解,使天目湖成为江苏省第一个立法保护的县级饮用水源地。为确保该《条例》实施落到实处,2021年我市开展了法律实施效果评估。东南大学法学院熊樟林教授认为,该《条例》总体实施效果良好。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常州市城市绿化条例》,是我市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下的又一个重要“规矩”。该条例不仅对绿化管理体制、主体责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作出明确规定,还把立体绿化等写入法规,对居民小区绿化标准不明确、过度修剪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使相关活动有法可依。截至目前,全市制定地方性法规12部、政府规章16部,涉及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
法治元素装扮美丽龙城
“村民朋友大家好,今天听我来表一表,《民法典》是咱百姓的宝,要学好……”在茅山脚下的仙姑村,“乡音普法演艺团”自编自导的小品、锡剧、三句半等节目受到群众欢迎。看得见法治元素,听得见法治声音,人人争当普法宣传员,处处都是法治风景线,已成为仙姑村扮靓最美乡村的密码。史良故居作为“红色青果、初心之旅”的打卡首站,既是爱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又是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江苏“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近年来,我市建成15个法治主题公园、20个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场馆,创建14个国家级、51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提档升级1895个法治文化阵地,让龙城“法治构图”更加完整。社会动员体验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馆、企业刑事风险防范中心、禁毒展览馆等近百个主题法治场馆,尽显“法治常州”魅力。
援法议事赋能社会治理
一杯茶两张桌,三五村民坐在一起,聊家常、谈村务、提意见,村干部在端茶倒水间宣传政策、听取民意、议事评事。源于武进区洛阳镇岑村村的“民生茶社”治理模式,被复制成“援法议事堂”“民情气象站”等等,成为极具武进特色的法治风景线。在溧阳市戴埠镇新桥村,作为“枫桥经验”江苏样本的“百姓议事堂”声名鹊起,获评“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长三角基层依法治理十大优秀案例”。自开展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以来,我市注重培育老党员、老军人、老模范、新乡贤等“法律明白人”,村委领导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法治带头人”,广泛吸纳各方代表人士积极参与“援法议事”活动,引领基层群众依法自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