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治理“双争”展 | 千年古镇杨桥添了新“元素”
发布日期:2022-07-18 浏览次数:  字号:〖

古时候,我们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祈求风调雨顺上,现在靠的是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7月6日,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老书场座无虚席,村民们拿着茶壶、茶碗,挤得满满当当,端坐在书场讲台上的杨桥村“法治带头人”刘银海正将政策法规和杨桥的耕读文化、农作习俗娓娓道来。

老书场议出新气象

杨桥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杨桥书场吃茶听书已经融入了杨桥人的生活习惯。我们对杨桥书场进行了保护修复,在保留说书功能的同时,赋予其理论宣讲、道德讲堂、援法议事等新功能。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

党委书记朱志刚

杨桥村由“杨桥古镇”演变而来。“在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矛盾。为此,我们通过援法议事来破题,引导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朱志刚说。

今年年初,村委准备对太平浜驳岸进行修缮。设计方案公布后,村民意见不统一,主要集中在太平浜驳岸是生态驳岸,方案没有兼顾周边环境、整体美观不够和浆砌石的老驳岸年久失修,方案没有体现存在游客落水隐患这两个方面。

村委立刻召集村民小组长、老党员、专职调解员、驻村律师、“法律明白人”等一同到书场议事。最终商定:太平浜驳岸采用砖石加固,并加装护栏,旁边的小游园进行排污排水改造,原来的旅游公厕则向北位移。

如今,修缮一新的驳岸、辅道、景观亭错落有致,让太平浜增色不少。自“援法议事”功能进驻书场以来,诸如古建筑保护、道路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等“急难愁盼”都得到及时解决,“书场议事”听民声、纳民智、解民忧的作用逐渐凸显。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司法所负责人蒋晓星

前黄镇将村村打造“法润水乡·有话好好说”援法议事平台,与政协“有事好商量”平台形成优势互补,努力做到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吃讲茶』里话和谐

南阳楼茶社是杨桥古镇另一个特色景点。旧时,村民遇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债务纠葛等麻烦事,时常相约到此“吃讲茶”,一边吃茶,一边解决纠纷。

作为调解民间纠纷的传统模式,进行“吃讲茶”最要紧的是请一位双方都信得过、有威望的“老娘舅”参与。如今,在杨桥有一条规矩,要当“老娘舅”,首先得是“法律明白人”。

老党员徐洪大就是其中一位。退休后,他通过村委遴选、业务培训成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凭着处事公道、熟悉民情、威望较高,逐渐成为村民信赖的“老娘舅”。

前不久,老徐刚刚调解一起继承纠纷。章老汉去年去世,留下一间老宅和2亩承包地,且未立遗嘱。章老汉的妹妹以“遗产不能留给外姓”为由,让自己的女儿住进老宅并耕种承包地,这引起章老汉养子陆某的不满,于是双方来到茶社“吃讲茶”。

由于有老徐这位“老娘舅”出面,又有村干部、村民组长和驻村律师参加,双方没有激烈争吵、互相指责,而是在老徐的引导下,围绕“土地承包权能不能继承”“章老汉的法定继承人是谁”两个方面谈诉求、理头绪、解疙瘩。

茶越泡越淡,矛盾也越谈越少……街坊邻居表示,虽然老人当年没有办理领养手续,但陆某对老人尽孝二十多年,村里有口皆碑。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纠纷顺利解决。

乡村虽然讲究人情,但化解矛盾最终还是要靠法。现今,农村矛盾主要涉及土地确权承包、工程施工、继承赡养等方面,基层人民调解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析法律,努力达到化解矛盾、理顺民心的效果。

——常州市武进区司法局副局长吴晓峰

民俗情劲吹法治风

在对历史建筑、基础设施、河道水系等进行保护和修缮的同时,杨桥村在保护传承本地民俗文化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杨桥崇道堂捻纸馆坐落在南杨桥下的古河边,杨桥捻纸第27代传人朱琪已经守护着这项独门技艺50余载。

近年来,在前黄镇政府和杨桥村委的支持下,朱琪成为运村实验学校捻纸社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创作《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等以宪法、民法典为主题的系列捻纸作品,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俗文化和法治文化的熏陶。

除了古建筑、民俗文化杨桥的村规民约也很有特色

勤致富,俭持家;不赌博,不浪费;邻里间,和为贵;互相帮,不添乱......

三字一句的村规民约涉及爱国爱村、传家兴家、邻里和睦、移风易俗等多个方面。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司法所通过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把关审查,积极遏制陈规陋习,努力将村规民约“规”进村民心里,“约”出文明风尚。

百年书场今议事一杯清茶解民忧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政法委员会
联系邮箱:webmaster@czshgl.gov.cn  备案号: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