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滴……”“花溪社区蔡奶奶家的智能烟感系统报警了,你快去看看!”中午,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网格员朱敏霞接到街道指挥中心电话,立即赶往高龄老人蔡桂兰家。“锅上烧着红烧肉,结果忘了,整个锅都烧坏了,差点发生危险。”蔡奶奶感激地说。
问题反映迅速、处置高效,折射出戚墅堰街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让社会治理的过程,服务于群众的生产生活。”戚墅堰街道党工委书记潘俊说,街道抓住“人”这个核心,探索“融治理”。通过数据融汇、力量融聚、资源融通、阵地融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近日,“融治理”项目获评2021年度江苏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奖,为全市唯一。
7月22日,记者走进戚墅堰街道,感受常州经开区基层社会治理新气象。
“数字大脑”
让治理更高效
“公共垃圾桶满溢,请快处理”“路灯不亮,很不方便”“非机动车占用消防通道”……点点手机上的“戚事一网通”微信小程序,居民生活的点滴问题都可反馈。
这个小程序,是社区依托互联网打造的智慧平台,集康养、社会综治、市场监管、便民服务等内容。戚墅堰街道综合保障中心主任蔡蕾介绍,平台实行“受理、执行、督办、考核”闭环管理,为群众即事即办。
近年来,社区承担的职能和公共服务越来越繁杂。但在戚墅堰街道通过“数字大脑”,不仅让治理更高效,还成为一种互动形态,连接起政府、社会与居民。
为了拧紧群租房“安全阀”,政府主导在青松公寓安装了智能门禁、门锁,实现基础信息自动采集、特殊人群重点监管、可疑线索自发预警。今年以来,联动处置出租房安全隐患超过330处,制止二房东“私转”行为30多起。
“有了智能水表,只要用水超过0.01立方米,我就知道89岁的蒋奶奶在家好着呢。”花苑社区网格员李东鸣说,200余套智能水表、门磁和烟感设备“云端”守护高龄独居老人,一旦监测到老人用水异常、24小时不出门等情况,预警装置将第一时间通知网格员。
今年下半年,戚墅堰街道还以东方社区为试点,打造“智慧社区”样板,实现对社区的居民服务、垃圾分类、预警事件等数据的汇总,纳入多个行业部门服务,为居民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的社区生活环境。
民事民议
大事小事有商量
“老楼加装电梯,让我们的幸福感也‘一键直达’”。今年6月6日,荷花苑6幢业主陆亚仙写了一封感谢信。他说,加装电梯过程中,业主们自主选代表,多次开展议事会,从“围着问题转”到“围着人心转”,快速推进了加装电梯。
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这样的景象,在戚墅堰街道俯拾皆是。
“一方面,着力解决大家的急难愁盼,夯实社会治理的民心基础。”潘俊说,另一方面,众人之事众人办,大事小事有商量,改写了政府“大包大揽”的治理体系,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今年以来,戚墅堰街道通过居民提事、网格议事、民主决事、合力办事、跟踪评事,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征集并落实“建立邻里援助站”“海派里弄打造”等金点子43个,实现了从“政府排单”到“群众点菜”的转变。
围绕居民提出的“微心愿”,街道还对站北新村、电讯工房、戚大街东片区和戚墅堰工房南区改造提升,为4000余户居民带来翘首期盼的幸福生活。
社会活水
为百姓办好实事
近日,常州经开区商会签约成为戚墅堰街道首家“红色合伙人”,由会员企业共同出资捐赠的可移动多媒体电视,分给了街道各社区。
都说“社区是一根针,千线万线往里穿”,要想绣好社区治理这幅画,一批绣花巧匠必不可少。
为了扩大服务群众“蓄水池”体量,戚墅堰街道“引活水、畅循环”,吸引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作为治理“合伙人”,整合“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为百姓办实事。
一群有责任感的“合伙人”朝气蓬勃,干劲满满:去年6月,常州通用自来水公司为工房十三区供水管网及户表实施免费改造,彻底解决了水管旧、水压低、水质浑等问题。中国工商银行、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广电等12家爱心单位加入,“十分钟”法律服务圈、“暖心来敲门”助老服务等37个项目陆续启动,结对帮扶、健康义诊、法律援助等活动500余场相继开展,惠及居民2万人次。
党建引领
红色阵地筑起堡垒
基层治理只有在党建引领下才有腾飞翅膀。如何用好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既能展示、教育,更成为到社会治理、文明实践的载体?
戚墅堰街道做出了探索:位于花溪社区的“小红馆”,是展陈中国革命史主题门券、摄影作品的红色场馆,更是一处网格党群服务站。在这里,两代表一委员、“能人帮帮团”收集舆情、倾听民意、为民维权,常态化开展百年党史宣讲、知识讲座、安全讲座,为社区的党员群众提供多元精准服务。
如今,该街道与“花溪小红馆”相似的网格党群服务站已有27个,打造集党群联系、政务代办、安全教育、法律援助、网格议事、志愿服务、未成年人关爱、爱心补给于一体的“一站式”共享空间。
“这些红色阵地不仅建立起公共服务资源条块对接机制,而且广泛撬动社会资源、挖掘社区内生资源,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联系群众、凝聚人心。”潘俊说。
以党建为引领,一张共建网正越织越密:机关和社区党员共同组建“幸福东方365”“河苑求是”等志愿服务队,488名在职党员认领法制科普、疫情防控、便民利民等志愿服务岗位,孕育了“青松课堂”“逐梦馨苑”等一批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正在更深地激活社会治理这一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