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清潭新村第三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基层社区治理的组织制度和运作机制,创建“红枫林”党建品牌,围绕群众需求推出多个党建创新项目,把党的组织体系构建到群众身边,使老社区焕发新活力。
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清潭新村第三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有住宅楼142栋、5500多户居民,总人口近1.6万人。近年来,该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基层社区治理的组织制度和运作机制,创建“红枫林”党建品牌,围绕群众需求推出多个党建创新项目,把党的组织体系构建到群众身边,使老社区焕发新活力。
“110”织密服务网络。清潭新村第三社区实行“服务110”模式,打造了“格中格——党群连心网络”,解决老百姓急难事。“每个社工的手机成了‘服务热线’。”社区党委书记王瑛介绍,居民通过微信或者电话都能联系上社区。
今年5月,社区某单元多位业主在微信群反映家里停水。王瑛马上沟通,询问业主后明白,因未实行“一户一表”,导致了一户未交水费,整栋楼停水的情况,便立即联系自来水公司,协调暂缓停水。随后,自来水公司与社区网格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召开现场协调会,听取居民意见,商讨合理解决方案,之后社区再次走访每户居民,方案得到大家签字同意确认后,很快进行了“一户一表”安装。
目前,该社区凝聚辖区企业、志愿者形成合力,已经成功解决了自来水漏水、管道老旧、路面破损等民生问题280多件。
“小板凳”助力共享共治。清潭新村第三社区老年居民多,喜欢聚集在小区广场择菜或休闲。借此,社区探索实施“红枫林民意小板凳”的特色做法,吸引社区广大党员和居民群众参与共治共享,实现基层治理由“单打独斗”向“共享共治”转变。
“是谁放在楼道的箱子?影响到出行啦。”“门口的树木遮挡了我家阳光,是否可以修剪?”每天早上和傍晚的社区广场上,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聚到一起,坐在板凳上,一起择菜、聊家常,难处理的事情、化不开的矛盾,在轻松的氛围下讨论。
社区党员干部听取居民意见后,能够处理的及时进行解释答复;不能马上答复处理的,按照职责内、职责外、不能解决、牵头解决4种情况,建立群众意见限期办结反馈制度。居民们都说,小板凳聚起了群众的心,“坐”实了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传帮带”培养生力军。以“枫益薪火工程”为抓手,清潭新村第三社区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育起一支“全科社工团队”。80、90后社工快速成长为社区建设的生力军。
社区工作涵盖门类繁多,老龄、残联、计生、妇联、综治等等。“做好社区工作,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陈渡新苑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袁维萍说,大到活动策划,小到电子台账、制作PPT,这些能力都在社区的学习培训和工作积累中得到了提升。目前,该社区累计培养起来15名优秀社工,输送到其他社区担任社区书记、副书记等。
在完善的基层社区治理的组织制度和运作机制下,清潭新村第三社区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示范点”、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90多项荣誉。(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