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社会治理应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6月2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社会治理专场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方面成就并答记者问。
化险为安、以打促安
“平安江苏”安全感满满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平安建设关键性要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升级完善防控体系。全省群众安全感从2011年的91.8%提高至2020年的98.74%,政法队伍满意度从83.6%提高至94.98%,始终保持全国前列。江苏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平安江苏”建设已成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品牌。
公安机关是平安建设主力军。“江苏公安机关打击犯罪越来越精准,防控体系越来越严密,执法办案越来越规范。我们向‘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和新型网络犯罪发起凌厉攻势,持续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专项行动。”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陈辉表示。
近年来,泰州的群众安全感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20年,泰州市群众安全感指数为99.02%、位居全省第一。“泰州围绕建设‘平安建设示范区、法治建设先导区、社会治理样板区’目标定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泰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陈金观介绍经验。
中心全覆盖、三级链条贯通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江苏各地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柱性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推动多元共治,坚持依法治理,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全省大力推行“党建+社会治理”模式,网格党建覆盖率达100%,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在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构建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社会治理链条。全省明确为事业单位性质的市级中心11个、县级中心97个、乡级中心766个。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
省司法厅深入开展“法润江苏”活动,推动基层依法治理。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马太建介绍,全省培育9.9万名“法律明白人”,为2万多个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开展常态化巡回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一市一品”、协同共生
形成江苏特色治理之路
目前,江苏省13个设区市全部被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苏州市“八心”工程、淮安特色“共治同心圆”、无锡“三智”样本......各地围绕市域社会治理主题、平安稳定主业,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形成上下统一部署、全省协同奋进的“一市一品”生动局面。
“全省各地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一年建成体系、两年达到标准、三年验收合格的总目标,推行项目化管理、挂图式作战,形成规模效应、共生效应、集群效应。”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田洪介绍。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推广建立正处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出台首部市域社会治理促进条例,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社会治理之路。
扬州是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之一。如何打造“好地方”市域社会治理“扬州样本”?“扬州市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高效组织架构;建设高位统筹、部门协同的现代化指挥体系;打造横向覆盖、纵向贯通的智能管理平台。”扬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耀武介绍。
数智赋能、网格化治理聚心
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江苏各地各有关部门创新防控机制,在全省城乡社区织就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坚固屏障。这一机制被总结提炼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并被拓展运用到经济管理、安全生产、环境治理等各个领域。
江苏省首创网格化社会治理理念,在全国率先全省域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成立全国首家网格学院,出台首部网格化省级政府规章。从理念到落地,江苏网格化社会治理步步深入,城市“智治”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省划分12万个城乡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近30万名,全省网格员每天平均上报数据6万余条。2020年底全省群众对网格服务管理满意率达97.15%、同比提高11.63个百分点。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重点在社区。“江苏积极推行‘一门受理、一站服务、全科社工’模式,让老百姓‘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全省15.3万个登记备案社区社会组织、7.93万名持证专业社工活跃在群众‘家门口’,让社区服务更专业、更贴心。”省民政厅副厅长蒋同进介绍。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