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532”战略丨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发布日期:2021-10-09   来源:政法委浏览次数: 字号:〖

北枕长江母亲河,南接天目山余脉,东临太湖,西靠茅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常州,不仅拥有“一江一河四湖五山”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生态价值也在长三角区域的绿色发展中日益彰显。

常州是长三角区域生态保护与共建的关键城市——省内的两大生态绿心:江北“七湖”水网地区的北部生态绿心、太湖及以西丘陵地区的南部生态绿心,正是在常州与长江生态廊道交汇;常州还是长江水系与太湖水系交汇地、京杭运河与太湖水系交汇地……因此,进一步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推进常州的产业生态化、生活低碳化、能源绿色化,无论对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还是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已成为常州下一步发展的应有之义。

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生态资源是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如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转换为生态价值,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生态建设的成果和红利?常州正在探索更多的绿色发展实现路径。

溧阳市与安徽省郎溪县山水相连。前些年,郎溪凌笪镇下吴村养殖尾水影响了天目湖上游河道水质。去年起,溧阳天目湖镇携手凌笪镇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下吴村洙漕河流域范围内2880亩青虾养殖塘实施有序退养,并科学测算青虾养殖退出后形成的生态效益容量,通过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予以集中收购。

天目湖

这一跨省生态补偿案例的成功,得益于溧阳市在天目湖流域试点开展的生态产品交易。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下功夫,在溧阳继续推进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和天目湖流域生态产品交易试点,让破坏损害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并形成生态产品交易可复制可借鉴的“常州样板”。

建好生态中轴,首先要让自己成为“流金淌银”的“生态银行”。在常州,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之举始终护航高质量发展。围绕贯彻落实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我市正研究制定“1+N”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体系:

“1”指的是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N”指的是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专项方案。

力争到2025年,全市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到2030年、力争到2029年实现全市“碳达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为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溧阳市平桥石坝

为此,我市将以产业转型促低碳发展,深入推进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市领导挂帅“链长制”,加速壮大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2个两千亿级,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等5个千亿级,轨道交通等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支持优势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扎实推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全面完成去产能、淘汰低端低效产能任务。聚力打造未来产业,重点培育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十四五”期间,还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审查和节能改造,确保实现能耗总量、强度控制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合理控制相关地区、行业用能需求。

围绕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科技核心区”的更高目标,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正快速“增量”,积极“提质”。下一步,绿建区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绿色、环保、低碳等细分领域打造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硬核”园区,同时加快大院大所招引,建设“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抢抓机遇,深化全国碳市场能力(上海)中心常州基地建设;全力打造“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常州样板”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创新发展国际示范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长江流域常州段岸线虽短,但生态负荷重、化工企业密集,修复生态环境尤为迫切,常州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长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系统推进“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打造了破解“化工围江”常州样板,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长江大保护,破解“化工围江”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完成沿江一公里范围内拆迁化工企业的生态复绿、岸线造林绿化工程,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着力恢复和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努力把“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发展绣带”,争创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试点。

与此同时,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也将稳步推进。2018年起,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实现了全市大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质量连年上台阶。锚定长三角生态中轴目标,我市对下一阶段的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目标:PM2.5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80%,地下水环境质量V类水占比25%以下,基本消除城区劣V类断面和农村黑臭水体。

绿色渐成城市发展最鲜明底色

同时,围绕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目标,常州正努力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中担当更大作为。其中,着力打造长江生态保护示范、共建环太湖生态文化圈等举措,都彰显着常州与周边城市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决心。

打造生态绿城建设新高度

打造生态绿城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把实现人的美好生活与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江边污水处理厂是我市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厂区北侧建有人工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污水厂尾水经湿地生态净化后排放至长江。项目建成以来,有效提升了尾水水质,在湿地净水的基础上,还构建了樱花堤、水上森林等特色景观,同步建设了集科普、宣传、休闲为一体的邻里中心。污水厂由此从“邻避”变“邻利”,与市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该项目也被评为省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目前,全市共有2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运行或在建尾水生态湿地达到12座,生态净化规模达到39.1万吨/日。 

江边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

“十三五”以来,我市聚焦“生态”“惠民”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累计完成生态绿城项目760多个,实现增核3.3万亩、扩绿近4万亩、联网700公里。生态绿城已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如果说,广义的生态绿城涵盖了全市的生态建设,那么,如何立足这一“城”,建设联系江苏绿心的最美廊道、沟通长江太湖水系最美通道?市生态环境部门认为,具体路径可以概括为点线面相结合的“一城、两湖、三山、六廊”。

“一城”是面,即生态绿城建设;

“两湖”是点,即长荡湖、滆湖生态绿心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两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湖泊清淤、退田还湖和水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太湖上游的生态屏障;

“三山”也是点,即茅山、瓦屋山、天目湖南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推进丘陵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三山等太湖上游河源地区的原生森林生态系统维护;

“六廊”是线,即沿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工程、京杭大运河生态提升工程、太湖保护区生态提升工程、常泰高铁生态走廊建设工程、新孟河清水廊道和新沟河清水廊道,这些都是贯通我市东西、南北重点生态源的生态廊道或生态带。

长三角生态中轴的建设,也不断为全体常州市民打造着“绿色福利”。我市将深入实施“增绿添园”工程,力争到202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7平方米,建设市民身边可进入的“城市绿色会客厅”。通过完善以“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为主体,游园、口袋公园为补充的一体化城乡公园体系,我市未来要基本实现5公里左右到达郊野公园、2公里左右到达综合公园、社区公园零死角全覆盖的全年龄段友好型城乡公园网络,让广大市民出门见园、开窗见绿。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政法委员会
联系邮箱:webmaster@czshgl.gov.cn  备案号: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