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健铭,钟楼区永红街道清潭新村第一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网格长。她2005年开始从事社区工作,从一名普通社工逐步成长为社区的领头人,见证着网格化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由简单到全面,从单一到全要素覆盖的历程。如今,深化网格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她工作的重点之一。今年初,永红街道对辖区进行了重新划分,清一社区的面积扩大了,住宅单位增加了,人口更多了,工作压力也更大了,可范健铭信心十足:“以社区12个网格为抓手,‘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我的故事
从单一到全面,网格让群众的安全感更高
9月,市文明城市检查组正在检查清一社区的工作。我的汇报中,网格工作的开展与取得的成绩是重点内容。检查组对我们社区的网格工作给予了肯定。
我记得,网格化最早提出还是在2008年。当时是配合城市长效管理,在社区里画上几个圈,要求圈内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从2017年起,才有了“全要素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就是对网格构成与人员配置进行更细致的划分,通过人房核查与公安平台提供的数据,将小区人员信息进行全面汇总,为社区各项工作提供保障。我们清一社区这5年的网格工作,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开展的。
我觉得最能体现网格工作成效的就是去年的疫情防控。当时,清一社区除留下两个出入口外,其他通向外部的路口全部封闭。本以为这样一来居民会有意见,谁知反而促使群众对网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家说封闭管理后,没有外面的车辆与闲杂人等乱窜了;周边城中村的人没法再来乱扔垃圾了,环境整洁了不少;特别是没有外来车辆乱停放,小区居民的停车有序了……总的来说就是更安全了。
网格志愿者们热情高涨,把网格当成了第二个家
在清一社区,每个社工就是一名网格员,每个网格里还有若干位热心居民是网格志愿者。最让我感动的就是85岁的葛琴芳阿姨,她是楼道组长、第三网格的骨干,这么多年来帮了社区很多忙,这5年来更是一门心思投入到网格服务中。
有件小事让我印象很深刻,8月11日上午,葛阿姨来找我,说用于抗疫宣讲的小喇叭坏了,平时她都是边巡逻边拿着喇叭播放的,催着社区快点帮她修好。下午2点,她又跑来找我,问小喇叭修好了没有,说她上午已经耽搁了,可不敢下午再影响疫情防控。
葛阿姨在清一社区居住了40多年,社区里没有她不认识的人,没有她不知道的地方。这5年来,她成了我们最靠谱的帮手。不仅是在第三网格,就算在其他网格,但凡遇到难说话的人、难解决的事,有她出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调解起来双方都能心平气和、有话好好说。
像葛阿姨这样的网格志愿者,清一社区起码有30多位。他们有的是退休老党员、老工人,有的是退伍老军人。他们都把网格当成了第二个家,线下大家自发巡逻,发现电线下垂、井盖缺失等情况及时向社区汇报;线上有居民咨询捐款、打疫苗、交党费、App使用等问题,大家都会抢着回应、抢着帮忙。
发挥“铁脚板”作用,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我认为,推行全要素网格化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而发挥好了“铁脚板”的作用,可以使得数据更精准、服务更到位,更好地把社区与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这5年来,我一直坚持要求所有网格员,包括我自己在内,每天要保证有1个半小时的时间,到网格里巡逻走访、信息核查、事项上报、多方联动,形成闭环服务模式,把“铁脚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就在前段时间,有网格员在巡逻时发现,一处空地里有两个石凳的凳面不见了,居民没法坐下来休息。网格员和网格志愿者们一起到处寻找,社区的边边角角都找遍了也没找到。最后还是有居民无意中发现,凳面是被一户人家拿到了自己院子里,用来垫空调外机了。网格员当晚立即上门确认情况,报警后由民警责令该户居民把凳面恢复了原状。
今年清一社区的大板房拆迁了,很多空巢老人都搬走了,我提出搬地方不搬网格,仍要求网格员每周进行多次电话随访。今年以来,通过网格共办结近1000条服务事项。对于社区里的64名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网格员共上门5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