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江苏 ㉙ | 在徘徊中前进
发布日期:2021-05-08   来源:政法委浏览次数: 字号:〖

第七章

历史的伟大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拨乱反正的逐步深入,江苏和全国一样,各方面工作走上了新的发展轨道。全省通过揭批“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稳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事业,但由于受到“两个凡是”错误的影响,一些工作也呈现出步履艰难,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直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江苏各项工作才逐步摆脱“左”的束缚,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起步,出现了稳步发展的新局面。

在徘徊中前进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文化大革命”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要在短期内消除十年“文化大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造成的严重混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并提出“抓纲治国”的口号,这表明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苏的各项工作和全国一样,在徘徊中前进。

按照中央部署,江苏省委首先在全省开展了揭批“四人帮”的斗争。1976年11月3日至24日,省革委会召开第十次全体委员会议。11月26日至12月9日,省委召开地、市、县委书记会议。两次会议分别传达学习中央有关粉碎“四人帮”的文件和《人民日报》的重要社论、文章,研究部署深入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要求对“四人帮”在江苏的罪行,要一件一件地彻底清查,绝不留下隐患,同时在揭批斗争中搞好党的建设。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江苏揭发批判“四人帮”的斗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6年10月至1977年3月,揭发批判“四人帮”及其在江苏的帮派体系篡党夺权的罪行;第二阶段从1977年3月至9月,揭发批判“四人帮”的历史问题,清查其在江苏的帮派体系;第三阶段从1977年9月至1978年12月,揭发批判“四人帮”的政治纲领、反动谬论等。

江苏揭批“四人帮”及其在江苏的帮派体系的斗争,历时两年多,主要收获是:

第一,揭发批判“四人帮”及其在江苏的帮派体系“搞乱江苏,搞垮省委,篡党夺权”的种种阴谋和罪行,使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清了“四人帮”的真面目,分清了政治是非,提高了思想觉悟。第二,查清了江苏的帮派骨干分子及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摧毁了他们在江苏的帮派体系。政治上、思想上开展揭批斗争的同时,还清理了“三种人”,即追随林彪、“四人帮”拉帮结派、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从而纯洁了干部队伍。第三,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一大批受林彪、“四人帮”迫害的干部回到了领导岗位,同时提拔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据统计,1976年10月至1979年6月,全省共提拔253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县以上领导班子。第四,激发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党内政治生活得以改善,全省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随着揭批“四人帮”的深入,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越来越强烈地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也强烈要求平反冤假错案。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省各地开始复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冤假错案。省委多次召开纪检、政法、组织工作会议和司法工作会议,进行具体部署。

经过全省各级政法、组织部门的努力,一批所谓“集团性的反革命案件”“现行反革命案”及所谓的“特务”“叛徒”“反革命”“坏分子”得到平反昭雪。但这一时期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因为受到“两个凡是”的束缚,仍有一些没有平反,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没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得到彻底解决。

江苏还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与制止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结合起来。1977年起,省委坚决贯彻全国农业、工业、计划、交通等会议的精神,在经济领域针对农业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工业片面强调钢铁生产的指导思想,提出农、轻、重必须协调发展;针对农村经济政策的混乱状况,重申和落实按劳分配、允许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初步开放集市贸易等政策;针对发展社队工业是搞“资本主义”的错误观点,积极扶持和发展社队企业;针对加强企业管理是“管、卡、压”的怪论,强调所有企业都要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针对哪里生产搞得好,哪里就是“黑样板”的谬论,推广江阴县华西大队、常州柴油机厂以及常州市工业生产“一条龙”式协作组织等经验。广大干部群众逐步从“左”的思想禁锢下解脱出来,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全省轻工业快速增长,其它行业也逐步走出低谷,在恢复与整顿中获得了发展。

1977年,全省从事电子工业生产的工厂和车间已发展到340多个,拥有职工20多万人,江苏初步成为全国电子工业的基地。冶金、燃料、化工等部门的10种主要产品,改变了连续多年没有完成国家计划的被动局面。1978年12月,全省小钢铁和32种轻纺产品提前完成国家计划;小合成氨生产比上年同期增长38.2%,净盈利432万元。农业生产迅速恢复。1978年,大旱之年的江苏仍然实现农业全面增产,粮、棉、油、猪的产量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其中,粮食比1977年增产468万吨,皮棉增产9万吨,油料增产18.36万吨,生猪年底圈存量比上年增加235.58万多头。社队企业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市场需求的“夹缝”中顽强地成长起来。1978年底,全省已有55496个独立核算的社队工业企业,职工近250万人,年总产值达62.56亿元,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首位。更重要的是,在1978年的农副工三业总产值中,社队工业产值占38.2%,副业产值占11.3%,这是江苏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社队工业、副业产值的总和与农业产值相当的局面,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比较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一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大会仍然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没有能够从根本上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977年12月1日至5日,中共江苏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重申5月全省工业学大庆会议上省委提出的把江苏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省的规划和目标,要求奋战3年,全省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奋战8年,把江苏建成高产稳产的农业基地和农、轻、重全面协调发展的、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工业省。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省委和省委纪委,许家屯任省委第一书记,胡宏、王敏生、储江、钟国楚、周泽任书记,储江任省委纪委书记。

这次代表大会对深入揭批“四人帮”,克服和扭转困难局面,促进经济向好的方面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局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会议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规划、部署全省经济建设工作方面,不适当地强调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

江苏省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后,按中央统一部署,省委开始着手完善江苏省的政权组织建设,省人大、省政协及各群众团体开始逐步恢复和完善。1977年12月24日至28日,江苏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断11年后,重新在江苏恢复,政权建设开始走向正轨。这次会议明确了以后一个时期全省的任务,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左”的影响。

1977年12月24日至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举行。这次政协会议是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浩劫,粉碎了“四人帮”,开始拨乱反正的新形势下召开的。政协委员们欢聚一堂,共商全省大事,对政府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后,1978年7月,苏州、镇江、扬州、徐州、淮阴、盐城、南通等7个地区首先取消了革命委员会,恢复建立地区行政公署。此后,随着各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各市、县相继取消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人民政府。各市、县政协组织也逐步开展活动。

省委根据中央拨乱反正的指示精神,还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进行认真整顿,肃清极左错误影响,调整充实了各群众团体的领导班子。之后,又陆续恢复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等组织,并召开了工会、共青团、妇联的省代表大会。全省群众团体工作陆续走上正轨。

来源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著 《中共江苏地方简史》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政法委员会
联系邮箱:webmaster@czshgl.gov.cn  备案号: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