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第八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溧阳市被中宣部、司法部授予“六五”普法全国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这是该市继“五五”普法荣获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先进县(市、区)后又一殊荣。
五年来,溧阳紧紧围绕法治溧阳总要求,主动作为,积极创新,丰富普法形式,精心打造了溧阳普法品牌,深受老百姓的认可和青睐。
“三制”让百姓说了算
“常言说得好,无工不富,无商不富。我们要借助紧靠集镇的优势,出租村里的空关房、街面房,加快推动村级经济,帮助和引导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日前,在溧阳市埭头镇埭头村的迎新年茶话会上,村里参事史荣法颇有感悟地建议。
溧阳市在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过程中,针对农村部分干部民主法治意识淡薄,依法依规办事意识差,民主决策、管理、监督流于形式等现状,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出以参事制、票决制、双票制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新途径,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6月21日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蒋宏坤还对此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村级事务“参事制”,顾名思义,就是多请农村“诸葛亮”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共谋一村的发展大事。据笔者观察发现,参事们大都是从乡村走出去的老干部、老党员,还有种养大户、技术能手、农民企业家,他们熟悉农村工作、热心公益事业、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成为了解民情、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纽带。据了解,像史荣法这样的参事在溧阳还有很多,全市10个镇175个行政村共选聘1100余名参事,成为该市新农村建设的智囊团和群众的知心人。
村重要事务“票决制”是通过村民代表无记名投票表决村级重要事务的一种决策方式。随着村镇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为此,溧阳市出台关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女55周岁、男60周岁,符合条件者每月可享受一定补贴。俗话说,百姓百姓百条心,哪些人可以享受?如何享受?对此,许多村都想到了用“票决制”来解决这一难题。征地补贴的事情经过票决,村民们都没有意见,并很快就实施到位。上兴镇蒲村村书记吴火根向笔者表示:“将群众的事交给群众,让村民们集体决定,就不会有多大矛盾,也就不难办了。”票决制大大提高村级事务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增强了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百姓百条心,今天一条心”,在一定程度上也防范了矛盾纠纷和上访事件的发生,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而“双票制”就是将过去单纯的“干部考评干部、上级考评下级”的传统工作考评办法,转变为“干部和群众联合考评、上级和基层联动打分”, 对村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社会反响等实行双向式考评。村民老王向记者表示告诉笔者:双票制让群众在农村基层干部绩效考核中唱主角,让基层民意在考评中得以充分体现,等于给村干部的头上戴上了一道“紧箍咒”,现在做村干部,既要上面肯定又要下面说好。该市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基层农村广大群众对村两委干部满意率达98%以上。
“三制”制度是溧阳深化基层民主法治的生动写照,目前,常州市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率分别达100%和38.8%,基层民主法治有效推进。
“法治副村长”成为村民信赖的朋友
“李主任说过,碰到这样的问题可以找律师打官司。”溧城镇罗庄村民口中的李主任,是该市名扬律师事务所主任李金龙,他还有另一个头衔——罗庄村等2个村的法治副村长。
“法治副村长”制度,是溧阳市司法局在全省的创新之举。全市175个行政村的“法治副村长”围绕满足广大村民群众的法律需求,积极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扮演着法制宣传员、法律服务员、工作指导员、矛盾调解员、舆情信息员等角色,为基层社会织就了一张法治之网。
李金龙到罗庄村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村干部和村民上法治课。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讲法律,通过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村民说:“经杨主任一讲,很多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就变得很好理解了,”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法律知识需求,陆续为村干部和村民详细解读了《婚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及《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法制副村长’来了,我们逐渐懂得了依法维权,口头禅也从‘我打你’变成了‘我告你’。”
溧城镇罗庄村书记庄伟荣告诉笔者,“法治副村长”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而且拉近了距离,法律人才成为村民可以依赖的朋友。溧阳市司法局局长戴一平表示,近年来,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等矛盾凸显,而村干部囿于法律知识的缺失,在化解矛盾、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中显得力不从心,他们也盼望有专业人士提供法律服务。
为此,自2011年11月起,溧阳市法宣办、司法局会同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法院、市检察院发文,“法治副村长”工作全面铺开。
“法治副村长”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以及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且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人员。笔者在走访多个村委时发现,“法治副村长”的照片、姓名、联系电话、工作职责等资料都公示在每个村委的醒目位置,以方便群众联系。
“法治副村长”通过电话、网络、定期值班、定期上门走访、小组集体会议等多种方式,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引导村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合理诉求,帮助农村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协助村委会制定、修改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受邀审查村中各类经济合同,协助做好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村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管理村务的能力。协助村委会完善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依法调处涉法矛盾纠纷。定期整理在田间地头走访间、在促膝而坐交谈时所看所听所思的农村问题,并及时反馈给主管部门。
“法治副村长”制度的实行,让社会治理开了花、使法治惠民结了果。据统计,五年来,“法治副村长”共帮助修改村规民约98条,审查各类合同356份,累计开展450多次法治讲座,成功化解了773件纠纷,其中重大、积压矛盾52件。
实践证明,“法治副村长”工作适应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新形势,既是基层法治宣传教育的新形式,也是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的新方式,为法治惠民找到了好抓手。
“百姓议事堂” 议出农村新气象
“这笔钱到底该怎么处理,请百议堂给我们评评理。”不久前,戴埠镇新桥村垢山一组的村民来到村委,要求将10多万元的集体土地征用费分发给本组各户。而村民口中的百议堂,全称叫“百姓议事堂”,由大家信得过的百姓代表组成,采用身边人理身边事的方式,是全省基层民主法治工作创新的“擎旗手”
“农村几经撤并,行政村范围扩大,再加上各上级职能部门都强调‘工作向基层延伸’,事多人少,村干部疲于应付,客观上造成了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累积的局面,也影响了干群关系。”溧阳市司法局局长戴一平说,2015年戴埠镇经过试点在全镇各行政村设立了百姓议事堂,激发村民自治活力。
村百议堂聘用约30名理事,优先选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做到每个村民小组、每个家族全覆盖,由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同时为了沟通协调,设立了镇级百议堂。镇村百议堂均不设理事长,由联络员负责组织、协调和记录工作,确保理事平等,处事公平。
面对百姓的疑难问题,新桥村百议堂及时召开会议,告诉村民们,集体征地费分发到户违背了财经制度,介绍了其他村组类似情况的处置办法。并指出该村组需要建设的路灯、宽带等公共事业,区区10多万远远不够,况且村里每年有数百万元的集体收入,引导村民要树立大局意识,放开眼界。一番剖析推心置腹、鞭辟入里,村民们茅塞顿开,心中的疙瘩彻底化解。
新桥村书记陈朝辉介绍,百议堂有一整套的工作流程,联络员全程记录各类会议、调解活动,特别是调解成功的要当场形成书面协议,统一存档。理事在议事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建议,村干部力求现场解决,否则要落实专人办理,并在10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理事本人。若仍不能解决的,5个工作日内必须向当事人作出解释,并与其签订《理解承诺书》。对于各类意见建议和矛盾纠纷办理情况,由村务委员会跟踪回访,确保件件有落实。
通过大量实践和潜心研究,他们还逐步摸索出了“闻解议促”四诊法:“闻民声”,理事利用身为百姓、身在百姓中的优势,通过田间地头的交流、入户召开板凳会议、结对开展夜访民情等多种形式,心贴心听意见、面对面议民事、背靠背征真言,及时反馈给村两委,让群众意见受尊重、村民诉求有回应;“解民忧”,百议堂主要受理土地流转、邻里纠纷、婚姻赡养等农村常见矛盾,立足于“早”,理事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的苗头性矛盾,第一时间被汇集到百议堂集体商议,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议村务”,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理事会议,民主协商本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等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通过面对面谈看法、提意见,乃至辩论,确保决策科学;“促新风”,在收集民情时劝导不良做法、指出违法行为,在化解矛盾中普及法律法规、倡导社会公德,营造良好乡风,筑牢农村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自从有了百议堂,农村矛盾一扫光;村里事务大家议,民主决策心亮堂。”这首歌谣广为传唱,百姓盛赞百议堂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调处群众矛盾纠纷的的“草药方”,基层民主法治的“阳光房”。
据悉,今年年底该市村级“百姓议事堂”将实现全覆盖。
法治文化增色添彩
穿梭在溧阳的大街小巷,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法治元素随处可见,各具特色,例如以交通法规为主题的丁园法治宣传公园、燕山公园消防法治基地、溧阳法学大师陶希晋陈列馆等等,扮靓了江南水乡。目前,该市拥有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2家,常州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6家。
当威严的法条开始“接地气”,就变得生动起来。天目湖镇桂林村的村民王大爷每天吃完晚饭后,都习惯性地牵上小孙女去村里的法治文化园转转。“园里知识可真不少,我家小孙女最喜欢看诚信文化墙了,她一边看,一边要我解释,小小年纪也懂得不少法律知识了呢!”桂林村法治文化园将将法治文化与诚信文化相结合,建设了法治显示屏、法治浮雕、法治铜雕墙等十多种元素。不仅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周围村民的法治观念,也由于其毗邻国家5A级天目湖景区,让广大游客在享受旅游的同时,感受法律、了解法律、领悟法律。
据了解,桂林村法治文化园是溧阳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成功打造的旅游法治文化品牌。横涧高山岗庄园是旅游法治文化品牌的又一典范,选取高山岗庄园作为全市200多家旅游农庄的试点样板,让法治文化进景区、进农庄,首创了带有浓郁法治文化特色的旅游农庄。继而在旅游中专建设了法治校园、李家园建设了法治步道,三者串联成美丽的南山法治风景线。此后全面推行的“一镇一品牌、一地一特色”,更是浓墨重彩书写了法治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新篇章。
与此同时,溧阳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倾力打造德法同行“法治德孝”品牌。延伸史贞女义救伍子胥佳话内涵,在该市凤凰公园精制了大型浮雕,在各地公益巡演锡剧《金瓜子》,塑造本地诚信文化。结合目连做乌饭救母的溧阳民间故事,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在燕湖公园新建了二十四孝长廊,塑造了本地德孝文化。拓展作于溧阳的名诗《游子吟》的意义,建设了《游子吟》主题公园,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并在国家5A级天目湖风景区入口牌楼处,精心打造了大型主题浮雕,塑造了本地尊老爱老的道德文化。崇德尚法的普法新模式,让不少群众伸出了大拇指。
此外,充分挖掘溧阳作为“全国少儿书法之乡”的人文优势,部署了“少儿书法(法律格言)进校入村工程”,共征集了千余幅少儿书法作品,挑选出100幅优秀作品集结成册、编辑出版,送到各学校图书馆和孩子们的手中。并通过在《溧阳时报》、《扬子晚报》专栏刊登,在全市各中小学校进行巡回展览等形式,将法治宣传和文化陶冶融合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之中,有效增强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