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平安建设的晴雨表。
2015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全方位提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具体措施。这也标志着,中央关于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大部署进一步落到实处。
以突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基础建设为支撑……按照意见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地各部门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向着“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愿景不断奋进。
夯实根基织密城乡治安防控网络
从2015年开始,在建立141个巡逻网格、58个治安检查站基础上,陕西西安街头又多了68个警务站。警务站启动3个月,西安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6%,群众反映强烈的“两抢一盗”、涉车类盗窃、盗窃电动自行车等案件均大幅下降。
西安的探索是各地强化社会面治安防控的一个缩影。按照部署要求,各地根据人口密度、治安状况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科学划分巡逻区域,优化防控力量布局,加强武装巡逻,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全面提升社会面动态控制能力。
——在天津,市内六区划分为“棋格式”巡控区域,城区派出所辖区设置632个“棋格式”巡区,形成三道治安控制防线,实行24小时覆盖式巡逻,机动灵活打击犯罪。
——在山东,全省所有城市、农村社区实现了网格化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对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地区的巡逻防范持续加强,实现24小时动态化、无缝隙巡防。
——在福建晋江,联防联动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网格化布警、动态化巡逻”进一步成型,全市划分为20个大巡区、389个小巡区,车巡、步巡和视频巡逻相结合,各类群防群治力量联动联勤、整体作战。
善于抓好基础建设,才能夯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根基。
基础性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前,为实现全国户口和公民身份号码准确、唯一目标,公安机关持续开展专项行动,重点解决户口登记管理错、重、假问题。相关实名登记制度逐步建立,推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统一共享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加速完善。此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也在建设之中。
基础性设施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各地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联网和应用,提升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应用水平,在防范打击违法犯罪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河南为例,2014年以来,全省视频监控系统支撑侦破刑事案件3.3万余起、治安案件4.9万余起。
基础性机制是打防管控一体化的基本保障。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建立健全实战指挥机制,加强实战型指挥中心建设,完善扁平化指挥处置体系。同时,各地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整合政法综治部门资源和力量,健全区域协作机制,形成防控工作合力。
源头预防以法治化解矛盾问题
近年来,各地的广场舞纠纷屡见不鲜。辽宁省大连市林海社区有6000多人,因跳广场舞抢地盘、噪音扰民导致的纠纷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社区综治服务站及时介入,组织协调群众充分讨论,形成各方认可的方案,社区和物业联合出资扩建场地,以公益服务项目认领的方式为跳舞群众配备耳机。由此,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得到妥善化解。
“人心安了,社区就平安了。”林海社区书记、综治服务站站长于丽琴感言。
推动由以案事件为中心的安全观向以人为中心的安全观转变,必须将人的安全、人的诉求摆在首位,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服务于民。
进入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平台,户政、出入境、交警等228项公安业务均可在线咨询、网上预约、在线申办;该平台还能及时接受群众反映问题、收集查证案件举报线索、监督评判治安防范、通告治安警情等。截至目前,该平台共办结各类业务10万余件,回复咨询求助13.4万余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9.1%。
2014、2015连续两年,湖南省将救治救助贫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精神疾病防治康复规划,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落实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服药、免费住院治疗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件发生。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都更加注重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紧紧围绕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总体需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完善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办案质量,在依法严厉打击极少数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法治促善治,一些地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江西奉新县针对信访总量高位运行、资源权属纠纷多发、特定群体利益诉求升级等突出问题,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将社会矛盾化解纳入法治轨道。仅2013年,全县依法化解各类矛盾332件,化解成功率达97%。
创新手段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同时又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违法犯罪高发、治安问题复杂的时期,只有动员和组织社会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防控,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治安防控网、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按照相关部署,各地因地制宜地推进“五张网”建设,着力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安全防护。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为进一步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切实维护网上治安秩序,从2015年6月起,全国已有两批共189个地方公安机关网警巡查执法账号集中上线,全力打造清朗网上空间。
寄递、物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影响公共安全新的风险点。对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邮件、快件寄递和物流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完善禁寄物品名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有效预防利用寄递、物流渠道实施违法犯罪。
大数据、云计算等也成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的“法宝”。上海公安部门加强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已存储公安业务信息和社会信息270亿条,并对相关业务系统改造升级,实现海量信息的碰撞比对和关联分析。以交通管理为例,遍布全市的“车辆牌照识别系统”日均采集信息940余万条,通过综合分析,为重大安保活动交通管制和提高交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发挥好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才能为平安建设提供力量源泉。广东完善推广社会面治安防控“茂南模式”,变“发动群众参与”为“群众主动参与”,实行全民创安。放眼全国,充分汇聚民智民力、搭建多样化的群众参与机制,成为各地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并呈现出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