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3日,江苏省兴化市社区服刑人员王某脱离监管后被抓获,被投入监狱服刑。这起案件使兴化当地社区服刑人员普遍受到教育。原来,王某于2013年8月因犯假冒注册商标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交付兴化市司法局接受社区矫正。但3个月后,他以怕债主追债为由擅自离开居住地。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周电话汇报监控系统”“社区服刑人员指纹头像考核管理系统”对他多次违反周电话汇报、集中教育等管理规定,并拒不参加思想汇报、社区服务等情况均实时记录在案。司法所、派出所多方多次查找他无果后,经兴化市司法局提请,王某于2015年2月10日被法院裁定撤销缓刑、收监执行,并被公安机关网上追逃。
近年来,江苏省司法厅强调入矫中监督管理与入矫前风险防范并重,把住“入口关”,锁定“关键点”,监管“全覆盖”,形成了综合预防、分类管控、信息主导、多元参与的一体化风险防范体系。全省实施警告4943人次、治安处罚209人次,其中收监执行902人,重新犯罪率保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安全事故,97%以上的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制度先行风险防范关键节点清晰明了
以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目标,江苏率先探索施行了一系列管理、教育、执法制度,2014年1月出台了全国首个社区矫正地方性法规《江苏省社区矫正条例》,使社区矫正工作进入法治化管理轨道。
抓住社区服刑人员在判、交、送、接、管、帮、罚等环节的风险防范“关键控制点”,是社区矫正的核心工作。
今年3月,江苏在总结原有《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等20项制度的基础上,公布了社区矫正“三项清单”,明确刑罚执行权力清单33项、矫正机构责任清单74项、社区服刑人员义务清单16项,将市、县(市、区)司法局和基层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中的权力名称、依据和运行程序进一步规范明确,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比如社区服刑人员的16项义务清单中,对其按时到指定司法所接受矫正、接受执行社区矫正宣告、接受分级管理、接受手机或电子腕带定位监管、配合接受调查、定期报告、定期复查病情和提交复查报告、参加教育学习、参加社区服务、接受心理矫正、遵守禁止令、遵守会客规定、外出请假、不得出境、按时提交个人矫正总结、接受解除宣告的流程作出明确规范,使社区矫正机构管理有依循,实现全程监管。
“互联网+” 社矫人员监管全程留影留痕
“我是栖霞区社区服刑人员章某,本周动态密码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下面我汇报一下本周活动情况……”这是南京市栖霞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矫正执法工作者正在回听“南京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监管安全指挥中心”网络平台的周汇报电话录音,同时进行“动态密码”抽查考核。如果社区服刑人员的“动态密码”回答正确,说明其与司法所联系畅通,处于正常在控状态。反之,则可能处于边缘状态,需列入“预警黑名单”,采取相关措施。
江苏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局负责人介绍,省司法厅2013年开始建设省、市、县、乡四级社区矫正风险防范体系升级版,目前已建成含人员基础信息、移交衔接、综合评估、分析研判、执法监督、教育帮扶等模块在内的执行和管理一体化信息网络,涵盖信息(数据)采集和工作(流程)办理功能,录入全部在矫人员的实时矫正信息。如今,只要登录江苏省社区矫正一体化信息网络,进入“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社区服刑人员基础信息查询、实时定位管控核查、现场执法保全、公告事项查看、工作人员通讯录等信息即可一览无余。
今年6月25日下午,无锡市北塘区黄巷司法所副所长姜峰在系统中发现了社区服刑人员盖某的“越界报警”提示信息。姜峰截图留证后,立即通知其本人和保证人。盖某之后主动写了保证书,表示认真接受司法所日常管理。类似的社区矫正人员“越线警告”地理信息平台已经在全省覆盖。
据了解,江苏省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省、市、县、乡四级平台以及GPS手机定位、视频监管、现场实时工作、安全监控等五大管理子系统,实现了社区矫正全方位监管、全覆盖监控,构筑起覆盖市、镇、村的三级网络“电子围墙”,确保了重点对象不脱管、不漏管;工作人员通过“矫务通”终端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实时定位监控,及时对违规事实进行取证和处置;执法人员可将现场图像、音频资料上传至省司法厅司法行政一体化智能平台,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留影留痕;信息流、工作流、管理流融为一体,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融入语音、指纹、人像等生物识别考勤技术;社区矫正机关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共享的社区矫正信息互通平台将每一个执法节点“无缝对接”。
“互联网+社区矫正”风险防范体系彰显了“科技强矫”优势,使江苏省社区矫正机构队伍、执法程序、流程标准和制度规范大为优化,社区矫正信息化和现代化向前迈进一大步,并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覆盖全境的四级社区矫正教育管理系统。
多措并举社矫人员配合管理顺利回归
扬中市油坊镇太平村74岁村民孙六生原是一名农技师,退休后在自家庭院开辟了社区矫正志愿服务场所,6年来面向社区服刑人员等群体举办50多场次农技培训,有的社区服刑人员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走上了创业之路。
目前,类似的就业帮教基地江苏有1372个,指导就业21万人次,同时积极协调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落实低保13000余人,安排困难救助金1500万元,从根本上促进了社区服刑人员主动配合管理,减少了重新犯罪风险几率,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江苏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局负责人介绍,本着“提供服务不增加负担”的原则,江苏全省85.3%的村(社区)建成了司法行政服务站,5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社区矫正协会,动员组织1500多家企事业单位、86个社会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结对帮扶、安置就业,形成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还通过厘清司法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的职能界限,将协助调查评估、收集矫正信息、纠正行为偏差、疏导心理情绪、评估矫正需求、开展教育学习、组织社区服务、引导就业就学等教育矫治项目列入省、市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以财力提供保障。
“社区矫正作为一项非监禁方式的刑罚执行方式,必须做到防范风险于未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打造集监管、教育、服务、帮扶于一体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在社区矫正全过程、各方面构筑起有效风险防范体系,提升社区矫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制度教育人、改造人的优越性。”江苏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柳玉祥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进一步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总要求,以维护安全稳定为重点,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