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课堂:网络诈骗"正对胃口"高校学生频中招 |
发布日期:2015-09-22 |
据最新统计,中国网民数量已达3.38亿,排名世界第一。随着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的犯罪手段的日渐猖獗,很多骗子也把目光转向还未踏上社会的学生群体,高校学生更是受骗的“重灾区”。 【情景回放】 案例一: 大学生小王在宿舍上网,通过QQ添加网游论坛,欲充值游戏礼包,被人以账户信息错误、操作错误、账户冻结需提交保证金为由,通过支付宝付款,被骗12000余元。 案例二: 大学生小江在宿舍上网看到一条刷信誉的广告并添加对方QQ为好友,对方以刷信誉返还佣金为由发送链接,要求其在链接内购买商品,小江在链接内用自己的支付宝购买了近8000元商品后,对方未返还现金,发现被骗。 案例三: 学生小马在网上投简历找代刷商品销售量的兼职工作中,收到对方发来的信息,通过链接对方QQ,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后发现其支付宝近7000元现金被人转走。 【案例分析】 受害对象:受害主体多为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 作案形式:最常见的就是犯罪分子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并指令其链接虚假的网站、仿冒知名网站等方式,从中盗取受害人支付宝、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实施诈骗;或者以高额佣金为诱饵,欺骗受害者购买物品实施诈骗。 民警整理了几起网络诈骗高校学生的案例后发现,高校学生的防范意识较差,存在一些自身的问题。 ① 缺乏理智消费意识。许多高校学生在家长“金钱物质”的溺爱下,导致生活经验不足,在网上大肆购物的同时却不了解网购的相关知识,在遇到诈骗隐患时还浑然不知。 ② 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由于高校学生涉世不深,在网上聊天交友时容易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而且大学生普遍认为从事网上兼职刷信誉度能轻松赚取报酬,在此过程中缺少风险甄别意识,当犯罪分子要求其支付押金才能进行兼职时并未进行风险的判定,造成了钱财损失。 ③ 缺乏隐私保密意识。许多高校学生之所以被骗,是因为在与陌生人聊天过程中轻易将个人信息告诉对方,如银行卡、支付宝账号和密码、甚至是付款短信的验证码等,导致个人账户和支付宝内现金被转走或被消费。 【民警支招】 在日常生活中要对网上的陌生人多留一个心眼,不要轻易相信对方;要到正规的购物网站,付款出错一定要镇定,遇到卖家要求通过线下转账时不要轻易相信,对于卖家发来的网站链接要慎点,如果不确定可以联系网站工作人员核实。 平时要多与家长和朋友联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近况,最好将朋友和老师的电话告知家人,并且告诉家人一旦遇到有人在QQ或微信上“借钱”或以“孩子出车祸”、“孩子被绑架”为由要求汇款的,一定要及时打电话给自己或老师核实情况。 在网上玩游戏,购买装备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和手段,不要轻信所谓的升级服务和在线下购买装备,避免损失;如遇到类似中奖的信息和邮件不要轻信,对于其提供的链接更不要轻易点击,可以向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核实。 购买各类车票要去正规的销售点或代售点,对于一些卖低价车票的人和网站要提高甄别能力。一些招聘兼职的广告中写有“收入可观、轻松、兼职、可支配时间、可带回家”等标语,多为诱饵,遇到此类情况要仔细甄别。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政法委员会
地址:中共常州市委政法委员会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